《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心得体会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心得体会:

夜里2点,一鼓作气把剩下的100页读完,内心澎湃。我的第一感觉是懊恼-这是大山社开社以来的第一本读物,谁想姐几个磨蹭着读了3个多月。当晚立马就在群里宣布:“姐读完了,我们这么拖沓真是辜负它”。总算荡起几圈积极的涟漪,有小伙伴也要发力了。

趁着心中的澎湃还在,我要来写写读书笔记。

我读书的习惯是看完全书前不查阅任何书评网评,甚至会略过前言和印在封面封底的名人推荐,这和讨厌剧透是类似道理。遇到不明深意的章节,往往读过全文回头再思考会有新的理解。阅读和看话剧一样,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领悟是一种享受。看完后我常常会迫不及待的和别人交流,对象往往是家属,现在是小伙伴和你们。

有点扯偏,回到正题,果然这是本流弊的书呢。

魔幻现实主义

作者马尔克斯是为人熟知的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特别巧在看书的同时,我在追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剧《毒枭》,故事也发生在哥伦比亚,开篇是这样说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爱情小说,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书中怪异的让人难以置信的情节一波接着一波。我第一次感到,“哎呦,这是传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么”,是阿里萨为了给费尔明娜一个有物质保障的未来,和一个男孩乘着独木舟出海寻宝的一段。想着阿里萨一身肃穆的黑礼服黑礼帽在烈日炙烤下划着独木舟出海寻宝的画面就觉得好笑,男孩关于沉船的描述,“船帆完好无损,仿佛它们是连同当日的时空一道沉下去的”,“三百多岁的大章鱼困在船内,触角从各个炮筒里伸出来”,这真是有趣但又toostrange to believe啊!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心得体会.jpg

后来这样画面感十足,怪异又引人入胜的细节很多,比如阿里萨的情妇们,在黑暗中夺取他处男之身的陌生女人把孩子养在鸟笼子里,在天台赤裸着身体拉大提琴的…其实我不确定这些怪异有趣的情节是否就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它迥异于生活,怪诞神秘,管他呢,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衰老&死亡

另一个让我感受深刻的部分是关于衰老、死亡的描写。粗粗回想一下,从开篇摄影师用结束生命换来的“永远不会变老”和老情妇对他隐秘又坦荡的爱,到医生和费尔明娜的暮年生活,再到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终于同行于人生尽头,全书大概有一半以上篇幅的故事都发生在不同人的暮年。读后感m.simayi.net也许是“那个时代对年轻存在偏见“,也许暮年才算得上人生彼岸,作者热衷于描述衰老,语言运用得无比精确,娓娓道来,时而让人不寒而栗,时而又要停下来思考接着破泣为笑。

爱情

小伙伴说这场《霍乱时期的爱情》同时也是一场爱情的霍乱,我同意。支撑阿里萨一生放荡淫乱生活的是他无比笃定专一、像霍乱一样的爱情,“只有和她相关的事才能让他找到岁月的支点”,真是个百年不遇的倔驴和情种。这又使我想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似女版《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等待又淫乱的一生。我对男主的喜爱要大过于厌恶,原以为是同情,仔细想想,却是羡慕他一辈子都未减低的爱人的热情和能力。

就写到这里吧,要知道此刻距离第一次提笔已经过去了40天,这其中经历了拖延、健忘、罚款等多重考验终于得以成文,希望这篇小文看起来没那么割裂。最后想对本书未来的读者说,不用管人物名字有多长,硬着头皮熬过了前60页,主线剧情展开后还是很精彩的。另外推荐两篇延伸阅读,马尔克斯的访谈以及他的诺贝尔得奖感言,有作者创作灵感的来源,创作习惯,以及为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会出现在哥伦比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