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沟》读后感1500字

《书房沟》读后感1500字: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几次读李巨怀的《书房沟》,都深有感触。

无论是以前读《书房沟》小说,还是现在看《书房沟》剧本,总是有这样一个感觉:书房沟,光是这个名称就让人浮想联翩,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乡土气息,既文雅又不张扬,却很有内涵,特别能抓住人,让人一看这个名字,就不由得想去看看这个叫书房沟的地方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儿。

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新时代农村发展蓝图要彰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土情结和美好愿景。李巨怀的《书房沟》中引人入胜的描述,就让我们想起了、记起了那山、那水、那乡愁,心中那浓浓的乡土情结腾然而起。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最初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重大社会贡献的社会贤达,在其去世后给予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的人生价值的肯定。后来,将那些在乡村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统称为乡贤。《书房沟》描述的贴王两家,就属于乡贤之列。

贴家是元朝皇族后裔,贴家的祖先在书房沟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建立私塾,修桥补路,供养庙院,人丁兴旺,一门三进士五举人,一度很有声望。但到了民国28年(1939年),贴家庄园在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中瞬间灰飞烟灭了。可以说,贴家是书房沟的老乡贤。

《书房沟》读后感1500字.jpg

与贴家相比,王家以前在书房沟一直处于低位。但到了民国时,王家突然发迹,从关中“一刀王”名震西府大地,传到王茂德共三代,就拥有水地、旱地六七百亩,小说在《后记》中形容是“福荫百姓,名震关中道的王姓人家”。可以说,王姓成了书房沟的新乡贤,通过出资给书房沟修建了一所现代化新式完小,从而提高了政治威望。王茂德的三叔父还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在书房沟创办了水力面粉厂和榨油厂,恩泽百姓,口碑极好。

著名作家高建群对书房沟的评价是:“一部书房沟,半部宝鸡史。”陈忠实先生在世时更是评价书房沟:“透射出中国人文观念在民间的深层含义”,“演绎着历史风云变幻的真实印记,繁衍着祖祖辈辈充满人性化的传奇故事”。

虽然贴王两家乡里乡亲,但在历史长河中,曾经为争名分、抢祠堂、夺水眼、谁坐第一把交椅、抢第一炷香头等,极尽人性之能事,其中的闹腾、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读后感·但一旦外侮发生、国家有难,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气节,立即使贴王两家站在同一个战壕里,捐钱捐枪,争赴前线,正义之气、率真之气、刚强之气、坚毅之气、轩昂之气、超迈之气、淳朴之气,顿时彰显无遗!

贴礼志作为地下党员,参加了中条山战役,保家卫国,血战立功。王保长的儿子王文牺牲在抗日战场,王武后来成为革命队伍的高级军官,女儿王云在路上为了掩护同志而英勇牺牲,……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光芒四射!

《书房沟》描述了抗日战争到解放初这段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期,这个背景厚重,大到国家民族、下到村庄个人,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裂变与阵痛。书房沟,一个村庄、两个民族、几代人的命运,爱与恨、善与恶、灵与肉,社会百态,众生百相,笔调流畅,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内涵深刻,扣人心弦。尤其是对主要人物、书房沟保长王茂德“王大善人”的巧妙构思与深刻剖析,将善恶边界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这种哲学审视的确辩证客观、令人信服、引发共鸣。

电影《书房沟》作为建国70周年献礼的重点电影项目,用电影语言讲述风云变幻、岁月变迁、荡气回肠的西秦大地上的宝鸡故事,将在2019年底面世。我们以迫切的心情拭目以待!

祝《书房沟》电影拍摄马到成功,早日上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