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1500字

自序——《呐喊》读后感1500字:

从开始读鲁迅的作品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随着年岁增长,对他的思想感情体会得越来越深,心里不免由衷敬佩:鲁迅是伟大的。

这是写在最前面的感受!小学课本中,总是有《少年闰土》这一课,也会有《故乡》里的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二十多岁时,还总会给学生大谈阔轮一番,现在回想,那真是肤浅的谈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然而到了现在,也不见得真正理解了——或者以后都不会真正理解。

所以,有关于鲁迅先生作品的读书感受,仅仅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呐喊》一集,是鲁迅先生最早的作品集,且先从《自序》开始。回忆往事,不能忘却的,就是《呐喊》的故事,这是鲁迅一开始就说的。

人人都生而天真,有着无忧的童年,一旦能开始做些事,生活,就变得让人难以索味起来。鲁迅因父亲的病,经常出入药铺,但他的父亲始终没有治好,日重一日的亡故了,自此,他便踏上了学医的路。当时的亚洲,日本最为发达,鲁迅为学到更好的医术,去了日本。

又恰恰是在日本,鲁迅改变了人生追求的目标,原因竟是被日本绑起来要枪毙的替俄国做侦探的神情麻木的中国人。他认为,医学能医治的,仅仅是国人的身体,精神上的病,必须要用文艺来医治。那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兴起,由于这一原因,等待不及的鲁迅便开始了中国新文化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的创作,并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取名《狂人日记》。

自序——《呐喊》读后感1500字.jpg

然而,任何新生的开始,终将是苦难的,新文化运动也是如此。不论如何,鲁迅等人坚持了下来,《新青年》也问世了。

四年下来,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小说,收集起来,有了一小本集子,自己取名《呐喊》。以上近四百字,是我读《自序》的简单概述,而其中感觉到的深刻一些的东西,还要作几点补充。

第一,思想麻木是所有“病”中最严重的。这个问题若是有些学问和肯思考的人来谈,可能深刻得多,我本想绕开,但总觉得绕不过去,勉强说几句。思想麻木是个宽广的话题,在我看来,是哲学;而哲学,我却又知之甚少,大概的了解,在我国文化中,是从《易经》开始的。后来很多哲学家做过梳理,用马克思的哲学观来区分,主要分为唯心与唯物两大类。所以,这对于鲁迅而言,恐怕也是个十分宽广的话题。读后感·那么,我想,他所讲的思想麻木,主要是国家和社会的落后而引起的思考,大约是谈对过时的东西的批判,对新生的、进步的事物的支持,是对民主等等进步思想的思考了。这在日本枪毙俄国侦探的中国人那里提到过。

第二,希望是一定要有的,哪怕很渺茫很脆弱。鲁迅自认为是个悲观主义者,对希望总认为“却是不能抹杀的”,甚至他期望着“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历史证明,鲁迅的这微弱的希望,最终在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奋斗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这希望,在今天的中国人民的眼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然,中国还要走的路,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也肯定还有。总之,鲁迅是个真正乐观主义者,如果不是,又怎么抱着这一丝的希望,开始孤独的《呐喊》?

第三,没有明说的暗暗讽刺,需要读者细细思考。这自序里有这样一段:“那是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狗指的是谁?狗的主人是谁?它们代表哪些阶级,大家应该都能猜到;而这叫金心异(也就是钱玄同)的人,为何又怕狗,心怦怦的跳,那时的社会,值得我们怎样细细思考?这跟鲁迅说四周围黑洞洞的十分相像。

因为这些,鲁迅的作品在小学和初中都不太多,出现的大多是散文。不过,对国家和社会有些思考的同学读起来,可就需要用很多年去认真品读了。作者:罗忠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