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

《夏娃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

写在前面:没课的一天下午,我正在阅读着《夏娃的觉醒》这本书,这时候大学时期的室友给我发来了一条消息,她目前在一所高中的咨询室工作,刚开始是在探讨着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一些学术问题,后来她突然说他们学校有一个小孩留了遗书,本觉得他应该是抑郁质,但人格问卷结果显示是多血质,即外倾稳定,猜测可能是想博取父母的关注,但具体原因不好做分析。

接着她说她接待的好几个小孩都经常性的割腕,原因是被家长经常性的暴打,每次割腕之后,父母的殴打就会停止一阵子,但时间一长就会继续被打,为了逃离伤害,就只好再次自伤来逃离这种被父母殴打的现状,听到她的话之后,心里很是难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说法,但这种说法真的有用吗?古人生活的时代并没有意识到个体的心理问题,或许真的有的儿童会因为惧怕父母的殴打而变得言听计从,但这对孩子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古人是无法估量的。很多父母都会说自己打小孩是为了让孩子记住某个道理,是为了他们好,回想我们自己的经验,肯定都有被父母打的记忆,我们可能会记得父母是用什么打我们的,我们当时有多痛,父母有多生气,但很少会有人清楚的记得父母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打我们,那么父母想借打我们来让我们记住某个道理的目的又成功了多少?显然这种教育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可能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避免殴打的教育方式吧,当然这里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夏娃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jpg

但我还是想对那些正在沿袭着自己父母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家长说,显然我们因为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正确的教育,但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可以自我学习的时代,抛弃手上的棍棒,和孩子慢慢成长,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继续看我手上的这本书,《夏娃的觉醒》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以研究儿童早期心理创伤的成因以及对其成年后的影响而著称。她所表达的思想是成人想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揭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伤疤,那些无法触及内心的治疗都是无效治疗,读后感www.simayi.net她的某些观点我是赞成的,比如父母不该用“黑色暴力”来对待小孩,以及治疗者必须要找出自己心理障碍的原因,只有意识到症结所在,充分的接受这些回忆,才能达到疗愈的目的。

但她的心理分析理念过于悲观化,看不到温尼科特理论里面的积极力量,温尼科特给予了母亲充分的理解与帮助,让人感受到一股积极的力量以及想要去理解做的并不够好的母亲,但爱丽丝.米勒否认了母亲与孩子最初的积极联结,她认为有的母亲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很讨厌自己生下的这个小东西,而心理治疗师必须要告诉治疗者这个事实:他的母亲从一开始就不曾接纳自己。只有这样治疗者才能达到真正疗愈的目的,这种说法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觉得哪怕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原生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给孩子造成些许伤害,但出生时的联结至少会是开心的,孩子看到母亲会开心,母亲看到孩子也会开心,毕竟那是怀胎九月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再坏的人也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这种母爱是一种人性,出生时的联系是积极和充满希望的。作者:刘青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