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体会

《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旅途与文化的相结合。初读余秋雨,只是读出来了他文字的优美。还记得《都江堰》里那些气势磅礴却又温柔细腻的话:“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文字不多,可是却将都江堰的水势浩大呈现在我们面前,透过文字仿佛能看见奔腾不息的水流,能听见水击打河岸的声音。而现在除了那些优雅而具有深意的文字以外,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又能看见更多的东西。《道士塔》与《莫高窟》是我看的最揪心的两篇文章,余秋雨先生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血与泪。

对侵略者的那些对质,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想要说出来,却再没机会说的。在书中,我们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默默跟随着。看着余秋雨先生写下来了莫高窟的变迁。从千年前的第一刀开始,在锤子和镰刀碰碰的敲击声中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已经开始成型。不管如何改朝换代,它始终屹立在俯瞰中国历史的山顶。

王道士把守着千年的敦煌,却因为道教与佛教的歧义。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局势动荡则迫使中华子孙将之弃而不顾,余秋雨先生说他想要和正在赶车的斯坦因对质,可是最后又不得不放弃。是啊,就算留下了这些文物,又能怎么办呢?

《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体会.jpg

莫高窟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他岩壁上精美绝伦的壁画了,司马迁的《史记》站在他的角度上记录了他所看到的兴衰,而莫高窟在工匠的角度下用画记录这一切。若说司马迁的《史记》尚带有他本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莫高窟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充满欢声笑语的唐朝,冷漠贫乏的宋朝。

这是中国历史的化石。

继续跟随余秋雨先生,从大漠的莫高窟就来到了黄州。

“赭红色的陡坡直逼浩荡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供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仰望。”

这里就是黄州,就是苏东坡的黄州。题目叫做《黄州突围》,为何是突围呢?

在黄州,苏东坡经历了精神上的巨大折磨,深陷乌台诗案之中,“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东坡太过于出色,他就像太阳,太阳升起了,哪里还能www.simayi.net看得见群星。几乎所有目光都会聚集在他身上,就像舞台剧上的主角。所以有人愤怒了,他们疯狂攻击着苏东坡,说他出身贫寒说他狂妄自大说他徒有虚名。就这样一代大师在众人合力下带上了罪犯的枷锁。摇摇晃晃的去往了黄州。

在黄州,苏东坡完成了他人生意义上的突围,身边没有朋友亲人,甚至给不了他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读书,除了寂静便是空虚。

寂静给了他思考的空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处在同一个逆境里时,别人失去了挣扎的斗志,而伟人选择改变自己。苏东坡经历了这些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开始沉淀自己改变自己,变的成熟。或许他的身体和我们在同一片的土地,但是灵魂却已经鸟瞰世界。

从此开始,他的脚步将变的轻盈,目光将变的明亮,永远都是淡然而平静的。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苏东坡。

《道士塔》中,毋庸置疑余秋雨先生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莫高窟被损毁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遗憾。

而《黄州突围》呢,我觉得他写的是苏东坡也是自己,最终窥探的是他自己的内心。

这些的已经落寞的壁画似利剑似白日似曾经梦里的哭喊,割裂在心间,愁苦在眉头。而苏东坡的辉煌如急湍如深林如绝壁上的枯松,屹立于云端,回归于平淡。

余秋雨先生在这漫漫旅途中,究竟体味到了什么样的苦,这苦又为何苦?作者:高一六班蔡子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