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入骨,桀骜入髓——《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

孤独入骨,桀骜入髓——《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

中国的古人说相思入骨,红豆为药。

《百年孤独》,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艰涩难懂,人名如一串不可参透的密码一样,外国小说向来如此,俄罗斯的小说更甚,昵称与本名更是毫无相似之处,读起来遇到不熟悉的名字只能回头看看,很难坚持地把一本书看完。

这应该是我自从高中以来第一次读完的一本外国名著,初中的时候似乎读的还要多一些,《海底两万里》、《致加西亚的信》、《八十天环游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等,是在初中班主任的要求下啃完的。随着年纪的增加,读的中国文学的书籍愈多,《平凡的世界》、《活着》、《人生》这种描述乡村的伤痕文学作品深受我的喜爱,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于感情和对话的描写入骨三分,不知道胜过无病呻吟的《最小说》式的文学作品千百倍,也读过一些网络小说,最是推崇《雪中悍刀行》,烽火戏诸侯写小说,不流于表面,有古风遗韵。

刘慈欣的《三体》更是堪称独步天下,拍案叫绝,天马行空,不绝于此。散文则不同,余光中是王勃般的才子,左手诗歌右手散文,《听听那冷雨》在我心中可以媲美《滕王阁序》,余秋雨褒贬不一,中学的时候没有钱,买不得《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这些单行本,当时有十五块钱一本的《余秋雨作品集》,纸质很薄,印刷很差,还有一种刺鼻的化工气味久散不去,但胜在价格实惠,内容充实,于是我翻来覆去的读,伴我度过了中学的时光,最近读季羡林,杨绛,两位老人的散文苦心经营,语言质朴,加以为人谦虚,诚实不二,因此不在乎世俗评价,敢写敢说,让我这个后生钦佩不已。关于中国文学的一些粗陋见解,实在不能登大雅之堂,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说一件事,在我许久不碰外国书籍以后,受季羡林老师的书中指点,“年轻人有必要多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增加文学修养,对一辈子都是好事”。我对季老是深信不疑的,于是就慢慢啃完了《百年孤独》。

孤独入骨,桀骜入髓——《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jpg

为了记住人名,我创新了读书方法,把书中的人名都写在一张纸上,用事故树的方法把他们串联起来,注明关系,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很是有用,每次我遇见新的人名以后,把他们写下来,之后遇到见过却忘记是谁时,就在纸上找线索,一般都能找到,以后读外文书籍时都可照此办理,效果不错。

(网上搜图的时候才发现有这个东西...应该早点搜一下)

《百年孤独》最让我挚爱的不仅仅是马尔克斯的文学素养,句子在他的笔下似乎有魔力,像是一幅画一样栩栩如生,愈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他写的愈是深刻,他就像是一个亲历者一样,在遥遥旁观布恩迪亚家族百年来的兴衰与荣辱。后面没那么多耐心,读的有些快了,没有深思“羊皮卷”的深意,读后感.小觑了梅尔基亚德斯的身份和分量,对于那些鬼魂的情节以为是臆想的产物,不曾想,“羊皮卷”竟是预言书,几代布恩迪亚穷尽精力想要解读的东西竟然如此神奇,在故事的开头就预言了故事的结尾——“家族的第一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不寒而栗。所有的一切随着羊皮卷的消失,就像一阵吹过涟漪的风一般无影无踪,布恩迪亚家族在世上再无存在的痕迹,就像《龙族》里消失的楚子航,无人记得他的名字。

不仅仅是《百年孤独》,似乎我读过的西方文学作品都不避讳情色描写,对于情欲和动作描述的很细腻,甚至有些很唯美,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倒也不是没有,《金瓶梅》一直如雷贯耳,不过人们提起时也是面红耳赤,羞于出口,这与历史有关,与国民性格有关,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到了朱熹那儿更狠,“存天理灭人欲”直接宣判了情色的死刑,胆敢写这东西估计得被骂的体无完肤,好不容易憋出一个《金瓶梅》,也只敢署名兰陵笑笑生,怎敢署真名?几百年来,没人敢逾越这个鸿沟。

有点懒了,就写到这儿吧。

以后有机会再读一遍,看着自己划线的句子不知道能不能想起当初的心境。作者:子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