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涤荡——《朱子家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心灵的涤荡——朱子家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这一条的意思是: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句中“与”是跟的意思。“肩挑贸易”,指小本经营。肩挑贸易,属于走村串户的货郎小贩,这种人因生活所迫挑着担子或推着小车儿,走街串巷做点小买卖,以此养家糊口。小本经营,劳苦至极。这种经营方式到现在依然存在。那么,大家对于这类小商贩应怎样对待呢?老先生讲要“勿占便宜”。

因为这些做小生意的商贩们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生活不容易,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挣点钱维持生计,所以,与他们打交道,切不可斤斤计较,不要占他们的便宜。对待他们要谦和,千万别摆出盛气凌人的姿态,虽然他们是小本经营,可他们的人格和我们是同等的。购买他们的物品,不要随意的去和他们砍价压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能够买点他们的货物就买点,钱花在哪里都是花,只当是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照顾,贵点贱点又有何妨?经常去菜市场的你会不会留意,在市场的一隅,比较偏一些的位置,经常会有一些农民老人(多为老头、老太太)从家里菜园子弄些各色蔬菜摆摊来卖,经常买菜的人一眼就就能认出这个群体,他们的摊位往往是摆在地摊的,菜的品种不多,数量也很少,这些菜没有经过精挑细选,只是从菜园里割下、摘下或拔出来,用稻草捆捆,很原始地弄到这里来。带着露水,带着泥土,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每每看见这样的景象,受良知的驱使,我都要买上好多蔬菜,有时够全家一个礼拜用的了。在城镇生活,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所见不多了,而上述来城里卖菜的老农民还是不少,他们比“肩挑”更原始。如果你碰见他们,希望能停下来,买点他们的东西。

心灵的涤荡——《朱子家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jpg

《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意思是: 拿别人的东西和给别人的东西,轻重要分清楚,给人家的东西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就是人情来往的道理。自己宁愿取少一点。这绝对不是吃亏,财富的问题切莫过分贪图,有句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没有必要用那种贪小便宜、损人利己的手段来获利财富。要养仁厚之心,仁厚的人福就厚。万万不能占那些做小本生意的人的便宜,要体谅他们谋生之难。

大家一起看看下边这个故事:

为讹半匹绢,遭打五十板

西汉后期,有位很有名的清官叫薛宣。他执法公正,处事审慎,办理了许多疑难的案子在当时很有名气。他在临潍任郡守时就智断了一宗争绢的案子,使诚实人的利益得到保护,贪占便宜的人受到惩罚。

夏天里的一日,一位农民拿着自家织的一匹细绢要到县城上去卖。半路上突然下起雨来,他只好把绢披在身上遮雨。走了没多远,一个也没带雨具的人从他身后追了上来,请求和他一起用那匹绢遮雨赶路。绢主人是个诚实厚道的庄稼汉,见那人被雨淋得像个落汤鸡的样子,怪可怜的,二话没说就把那匹绢展开来,两人一起顶在头上遮雨。两个人一起赶到县城的时候,雨已经停了。绢主人便把头上的那匹绢收起来,叠好,准备往集上去。这时,和他一起避雨的那个人突然扯住那匹绢,硬说绢是他的,绢主人非常生气,说:“天底下还有你这种人,我让绢给你挡雨,你不但没多谢一声,还要讹我的绢,真是无赖一个。”而那人比绢主人骂得更凶,说是绢主人欺他老实,硬夺他的绢。两人一来一去,在街上大吵大闹,招来不少看热闹的人。围观的人你一言我一语,听了这个人的说法,就说绢是这个人的,看了那个人的表演,又说绢是那个人的。最终没有哪个人能说清楚那匹绢究竟是谁的。这时,有人提议说:“听说郡里的薛太守断案如神,何不去请他评评理呢?”两个争绢的人在众人的簇拥之下,你拉我拽地闹到郡衙来了。

薛宣听完两个争绢人的陈述,早已成竹在胸,只是不动声色。过了一会,他皱起眉头,装着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你说绢是你的,他说绢是他的,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这绢又不会长嘴说话。本官难以把绢断给谁。”停了一会,又装出生气的样子说:“一匹绢能值几个钱呢?你们俩却为它而当街大吵大闹,实为不雅。我看你们就不要再争了,本官断它个一分为二,你们各取其半吧!”说完,命人把那匹绢断作两半,让两个争绢人各取一半,逐出衙门。

争绢人一离开,薛宣就命他手下的人偷偷跟在后面,并嘱咐说:“如果两个争绢人中有任何一个对刚才的裁断不服,就把他们两个都带回来。果然,两个争绢人一步出郡衙,许多人都围上来争着问太守有何明断。走在前面的那个人得意洋洋地说:“人人都说薛太守断案如神,果然名不虚传。要不是他,今日险些让人讹走整整一匹绢了。”走在后面的那个人却说:“什么断案如神,简直狗屁不如。好好一匹绢,硬让人讹走了一半。”这时,偷偷跟踪在人群中的官差立即将两个争绢人再带回郡衙。围观的人不禁为那个辱骂太守的人捏了一把汗。

两个争绢人被带上公堂。薛宣拿起惊堂木一敲。指着那个赞他断案如神的人说:“是他硬讹人家的绢,拿下,给我重打五十板!”那个被打的人一边挨打,一边叫冤,薛宣却叫照打不误。待打完了才说:“骂我的人就是绢的主人,因为绢本来是他的,我判了一半给别人,他吃了亏,自然不服气,就要骂我,被打的那个人,因为绢本来不是他的,我判了一半给他,他占了便宜,当然赞我神明。”那个被打的人听了,不再敢叫冤了,连连磕头认错,薛宣命人把绢全部还给那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

再来看第二句:“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意思是:对于我们身边的那些贫穷亲戚和左右邻居,我们有义务去给予必要的资助、帮助。

社会是个大团体,尤其是中国社会,国土面积巨大,人口基数庞大,各地区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不均衡,仍然存在地区差异,人民群众贫富差异较大,需要得到别人帮助的人很多,除了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战略正在实施外,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相对贫困的群体。对于我们身边的那些贫穷亲戚和左右邻居,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想想我们自己,再看看周边的人,大多数都受过亲人、邻居、朋友的资助,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购买住房时,孩子上大学时,孩子结婚时。凡是人生的关键节点,当我们的经济能力达不到时,我们哪一个没有接受过来自亲人的无私资助?在这一点上,我的感受颇深:当初买平房的时候,亲戚都借了钱给我,百家笔记网(www.simayi.net)置办楼房的时候,亲人无私地拿来一大笔钱,至今不提还钱之事,孩子结婚,亲人、朋友又伸出援手,事事顺顺当当办了过去,想起这些,心中满满的感激!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无忧,应心怀感恩,回报亲人,回报社会,资助别人。

社会现实我们是不能回避的,社会之大,物质财富的分配绝对不是那样的平等。贫富差距是一种现实存在,倡导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千真万确的。富人花天酒地,穷人饥寒交迫的现象必须消失。人人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起走向美好的明天!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们成长的记忆当中,邻居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尤其是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邻居之间总是互相关照,互通有无,牲畜、大车借着用,锄、镐、犁、筢、碌碡等农具轮换着使。麦秋、大秋互相帮忙,井然有序,街坊四邻哪一家有事,大家一齐抄手,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就像一家人。这种美德一直延续至今!

最近,看了这样一件事,我内心很是震撼!

爆料者说,他们小区有一对中年夫妇,家境较好,家中有一个20岁的儿子,还有一位八旬的母亲,还有他们花一万元买的一只名犬。他们的母亲和他们是分开生活的,同住一个小区可不同住一栋楼。

这对中年夫妇是公务员,平时工作消遣,对自己年迈的母亲无一点孝心,对自己的儿子倒是放任自流,对他家的那只名犬更是倍加呵护。常常,这对夫妇在众人面前炫耀他们家这只小狗每月的消费如何如何。要么去宠物医院做健康体检,要么带小狗去桑拿,要么带小狗去郊游,可是对自己的母亲呢?一个星期也不去看一次,最后,自己的母亲死在房间好几天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人性何在?对父母如此,对老百姓会怎样?这样的人必须清除出公务员队伍,免得给公务员队伍抹黑,给公职人员现眼!

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们的儿子是啥结局呢?

这个不入正道的儿子,早早辍学,吃、喝、嫖,赌、吸毒,最终由于吸食毒品过量一命呜呼!这难道不是上天对他们的报复吗?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家对宋朝宰相范仲淹都不陌生吧?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忧国忧民的清官,他常常布衣裹身,生活很节俭。他家后院有一块地,一天一个风水先生告诉范仲淹:“这块地风水很好,要是他家把这块地买到后会繁荫子孙”。

范仲淹知道这件事后,就把这块地用作建造最高学堂,弘扬国学,给国家培养人才。范仲淹此举,积德、积善,福报绵长,后来他的儿子们均为官为相,而且他的每个儿子都继承了范仲淹的厚德风范,范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八百多年不衰。

一反一正两个示例,令人深思,引得我们思考现实,思考我们的价值取向。孟子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一心钻在钱眼里,贪婪、自私,强取豪夺的人,富有,却没有仁慈之心,他们的富是暂时的,最终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或者老天的责罚。

夫子说:“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作者:老石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