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恒——《千年一叹》读后感1500字

文化永恒——《千年一叹》读后感1500字

1、寻书:

最早知道《千年一叹》这本书还是我上高二的时候,那时我有一个学霸同桌,有一段时间,他像着了迷似的,每天“不务正业”,就抱个小说坐我旁边看,我们上课,他在看小说,我们下课了,他还在看,终于跑完操回到教室,他眼睛又盯上了小说。“按照同桌这段时间看闲书的劲头,成绩下滑那是指日可待啊”,不道德的我偷偷想着。然而月考成绩一出来,人家还是前十,我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这哥们看书从来不挑,像《红楼梦》、《千年一叹》、《瓦尔登湖》文学性较强的经典名著,像《三体》、《龙族》、《此间的少年》故事性较强的现代小说都来者不拒。在他看的这些小说中,我对《千年一叹》印象最深,因为之前在看《文化苦旅》时听说过。《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挺喜欢,爱屋及乌,便想读一读同样是余秋雨写的《千年一叹》,然而我不像我同桌,有那么多的精力,所以只好认同割爱,一心一意学习枯燥的教材知识。

前几天突然想起这本书,就在学习通上读了一读。

2、共读:

《文化苦旅》写的是国内各个地方的文化遗址,《千年一叹》眼光远些,把西方以及中东有名的文化遗产都记录在案。探索外国文化比探索国内文化要难得多,单从出行上就看得出来,首先你要办护照,其次要有足够的资金,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1991年,凤凰卫视发起了探索外国文化遗址的活动,邀请余秋雨老师作为随行作家,主要任务是把对外国文化的所见所想整理下来,并在国内报纸上连载。跟随凤凰卫视,护照,资金都不是问题,而生命安全谁也保证不了,当时的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尤其以以色列,约旦,伊拉克最为激烈,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们都在想着如何往外跑,而这群人却反其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文化永恒——《千年一叹》读后感1500字.jpg

从香港坐飞机到希腊,然后从西到东,到中国为止,一个车队,几位记者,几位学者,浩浩荡荡,边行边探索,大有玄奘取经的意味,只不过方向正好相反,距离也更加遥远。按先后顺序,经过的国家和遗址有,希腊-苏尼翁角海峡\迈锡尼\奥林匹克遗址\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子塔\红海\尼罗河\太阳神殿\撒哈拉沙漠巴以-耶路撒冷哭墙\戈兰高地\拉宾广场\清真寺约旦-约旦河\安曼\佩特拉山\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发拉低河\巴比伦博物馆\古巴比伦城\伊朗-德黑兰\巴列维国王的陵墓\星期五清真寺\居鲁士陵墓\大流士宫殿札黑丹\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恒河-新德里\恒河\尼泊尔\中国。(这些国家和遗址是我从网上直接复制过来的,太多了,也记不太清了,所以就没有一个个的想)。从1991年到2000年,一位学者的艰辛历程跃然纸上,沿途有温情,比如在国外开饭馆的中国老人;沿途多险情,比如一次次的九死一生。不过还好,每次都能脱险,最庆幸的是在世纪年到来的前一天,他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受到了藏族人民最真诚的迎接。

3、共谈:

了解外国文化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研究中国文化,而不去和外国文化做对比,那就很难找出中国文化的优缺点,中国文化必定成为一种狭隘的文化,当然也很难进步。在21世纪到来之前,余老师走了出去,走访历史悠久的国家,拜访古老的(m.simayi.net)遗迹,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多思多记,把外国文化的盛衰归纳总结,以史为鉴,反思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的障碍,告诫国人要及时清除障碍,取外国文化盛衰之经验,让中国文化的进步少走弯路。

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余老师对此行所写的笔记做了总结,并对一路思考的问题做了回答。这个问题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灭亡,于老师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中国文字的不变性,让对以往的文化研究更方便。

2.没有激烈的宗教冲突。

3.地理位置的安全性,东方南方为海,西为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不利于被侵略,而北方气候寒冷,人少,构不成威胁。

4.中华文化太强大,周围文化只能融合,不能吞并。

5.儒家文化的影响。

4、共勉:

以前总是好奇,那些搞文化的人对国家有什么用,整天多愁善感,无病呻吟,只会舞文弄墨,国家为什么还培养那么多文人。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文化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非常野蛮的,当然也不可能长久存在。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发扬,而这些任务的履行者主要是文人。作者:许庆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