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作者:MarmaladeSky

初读《罪与罚》是在上一个夏天,现在仍然记得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窒息感”,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晕眩、炎热的干草广场和各色人物充满痛苦的独白成为这种“窒息感”的重要组成,重读过程中仍然时时浮现。

故事由一桩凶杀案展开,围绕的却是不同的罪:理论代替人性的罪行、因爱而放弃自己的罪行、完全献身于恶的罪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始于一种抽象的理论:人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为了拯救普多大众,有志向的人有权力捏死几只虱子。索尼娅和杜尼娅的罪因爱而生,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出于善而犯下的恶。这两种罪行使二元对立的理论失去解释力,因为杀人的出发点是为了救更多的人,出卖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救亲人,如同黑与白交融最终成为灰色,善于恶交织使得角色游走于人性的中间地带。书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恶的体现,比如被杀死的老太婆苛刻自己的妹妹,宁愿把钱捐给修道院只为谋求死后的幸福;比如虚伪的投机分子卢任,不惜诬陷他人以达到自己目的;还有神秘与荒诞兼于一身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因为得不到救赎(杜尼娅的爱)选择自杀。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行最为复杂,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犯罪的,这一点将他与斯维德里盖洛夫区分开来;他也不是为了爱而犯罪的,这又将他与索尼娅、杜尼娅区分开来。他高傲的灵魂使他被一种抽象的理论诱惑,因此他想要化理论为实践,来检验自己是不是由高贵的材料构成。可是他高估了意志,低估了良心。按他的想法来看,为了更大的利益,杀死一只虱子应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不应被称为罪行,那么他就应该问心无愧。但杀人后良心一直在拷问他,折磨他,成为一种内在的斗争,使他行为失常,游走在眩晕与清醒的边缘。

陀氏对于情绪的动荡反复把握精准,最开始我一直以为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理分析小说,读了一些讲述写作背景的相关文章后才知道这本书与陀氏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读后感www.simayi.net书中人物甚至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比如卢任就取材于某位叫雷任的律师,而索尼娅的继母则带有作者死去的妻子的影子,物质再贫瘠都不能使她的自尊矮上几分。

马尔拉美多夫的堕落一直让我不解,重读中隐约地认为他是为了逃避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责任,因此放任自己堕落。他的惨状以及他所说的“总得让人有路可走”为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前的自我辩解添加了有力的论据:若不选择这条理想中的“出路”,是不是等待我的就是这样苦难的宿命?同时马尔拉美多夫宣称为了家人选择出卖自己的索尼娅是有罪的,也暗合了杜尼娅为了哥哥选择出卖自己的罪行。马尔拉美多夫一家是苦难的象征,而正是出于拯救自己和他人的苦难,才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选择了犯罪。

后文中对索尼娅的诘难放到当下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富人为富不仁,穷人除了“活下去”之外没有生活可言,在这样的条件下信仰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如此复杂,几乎是无法解答的,但陀氏至少给了索尼娅一种面对人性的谦卑,正是这种谦卑让她能直面苦难,对生命有着敬畏之心,这也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所缺乏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