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理论前沿与中国实践》读后感1000字

作者:周云水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国人在经济生活方面日益丰富多彩,但对传统文化的忘却和疏远似乎也在与日俱增。曾被很多地方政府挂在嘴边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让人觉得文化唯一的功能就是为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且由此确定了经济数据在各级政府各项工作中的极度权威。发展经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文化仅仅用来为“经济唱戏”而搭台未免偏颇。试想,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灵魂,没有了精神支柱,身体再强壮,兜里钱再多,又有何用?

近读《中国创意管理前沿研究系列》丛书推出的由四川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永忠教授与四川理工学院林明华博士合著的《文化经济学--理论前沿与中国实践》一书,对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与促进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经济生产的过程就是精神文化变为物质文化的转换过程,没有不包含文化元素、完全脱离文化的经济。随着文化科技的高速发展,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文化产业的崛起,本身就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最深刻的内力,绝不是经济的助推者、帮闲者。即便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中,也须臾离不开文化的渗透与参与,不违农时的经验、精耕细作的技艺、传承不息的种植习俗等等,莫不都是文化的元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让文化唱戏,经济来搭台,但怎样才能让文化在经济的舞台上成为主角呢?杨永忠教授在对文化经济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后,指出创意恰恰是文化经济的灵魂,是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核心,是文化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关键。以此观之,借助创意这个神奇,我们才能真正让文化成为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

除了以上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这部厚重的著作,还在理论体系上为我们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和创新:

第一,基于现代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在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共同构成的现代经济学体系中,本书以微观经济学作为最基本的切入点,既包括稀缺、偏好、效用、需求、供给等经典的现代经济学内容的讨论,又包括了产权理论、激励理论、博弈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不断发展的现代经济学内容的分析,同时,也涵盖了现代经济学有关图像模型和等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的应用。

第二,基于国际文化经济学发展的分析。文化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其奠基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鲍莫尔和鲍文1966年出版的《表演艺术:经济困境》一书。该书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困境”(Baumol'sCostDisease)问题,即表演艺术的生产力落后于全社会的生产力增长,从而导致表演艺术的单位产出成本的持续上升。沿着表演艺术和文化经济领域是否存在“成本困境”,西方经济学家展开了三十年并时至今日仍在进行的争论和讨论,在争论和讨论中文化经济学得以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本书即吸取了国际文化经济学最新的前沿理论,总结呈现了文化创意、文化资本、文化企业家、超级明星效应、产品定价、双边市场等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三,基于中国文化经济实践的观察。除全书各个部分的理论分析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经济实践外,本书特别集中一章,从作者深入的调查研究中选取了相关的案例,呈现给读者。这些案例通过一手的访谈和现场的资料收集,真实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经济的实践足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经济的理论问题提供了现实参考和理论创新的思考空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