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读后感1500字

一本好书的楔子有时候能为阅读整本书提供很重要的线索,类似于引子,是指引读者来到作者营造的迷宫的入口,且,有一些简要的东西,比如说,“这个迷宫不适宜20岁以下的游客”;比如说,“这个迷宫不适合刚刚失恋20天以内的游客”。楔子是作者巧妙设计的场景。

楔子大体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先是两个三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坐在一起,看到远处一位读书的女人,她时不时还看着不远处在旋转木马上大笑的小男孩,一个男人调侃说她像不像你的“初恋”,另一个男人说我的“初恋”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当时爱惨了她;两个男人又看到另一个提着粉色大手提包的陪女儿来玩旋转木马的男人,猜测着这个“单身”父亲是分手了3个月还是6个月。故事发生在巴黎的卢森堡公园,一个男人要当晚就回去伦敦,除非另一个男人答应和他一起走。

那么本书的楔子有什么意象呢?至少包括三十五岁以上的男人,不敢(不愿)认的“初恋”,看书的“初恋”陪伴着女儿,对自己都很自信且很有经验地打赌“单身”爸爸分手的时长,巴黎和伦敦。

其实马克·李维这本书想探讨的主题并不太是能一下子抓住我的(看了大多的书评,也没有抓住大多人),部分说有翻译的问题,但其实可能有两个问题一个感受,一个问题是楔子是以对话开始的,另一个问题是进入第一章之后就开始双城双线叙事(同样的多城多线叙事也出现在故事的后半段,但远没有一开始让人一下子不太容易接受),而一个感受却是这个节奏,碎碎的细节堆砌出人物,情节上拖我带你加上他,即你的故事中有我,我的故事中有他,他的故事中有我,这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马克·李维的写法,且这不是《第一日》的冒险解密类题材,这是亲情、爱情、友情的题材,这是马克·李维之所以是马克·李维的题材,我真的不太认为,在这个题材上,马克·李维会搞砸。

所以说,即使这个主题是两个男人,带着两个孩子的故事(距离我们有点遥远),但是楔子是好楔子,因为短短几百字,全带出来了,比如他们两个男人为何能煞有介事地猜分手时长?无疑是遇到了同类,而同类更了解同类;楔子是好楔子,功底就在这里。

还有一处,也是那种,你希望有一天能在你的小说中出现的结构、叙事,不发力却感觉充满了音乐。就是第七章《光荣与骄傲》。这一章被切的很碎,多线进行,几乎所有人物都有出场。

首先让我感到功力的是马提亚斯在“欧洲之星”上碰到的看书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之前也和奥黛丽坐过正对面,这些都是只有作者真的“相信”这位老太太的存在,读后感www.simayi.net才能有意识地写出来的东西,非常有趣;然后是开花点的索菲这位略显神秘的角色,在这一章中充当主角,她最终没有勇气、放下骄傲,回家赴约,“要怎么告诉他们,她有三年没有在一个男人的怀抱里入睡了?要怎么解释,连吃早餐的时候,她看着杯子都会窒息?唯一能放松的时刻,就是假期,她跟朋友一同去度假。于是,她哭个不停。至少她还在这里,至少没人看见她”。这就是马克·李维,如果你体会过孤独,你就会这么被他带下去;第三处就是那位第二天就要去墨西哥,继续环球旅行的澳大利亚冲浪者,无疑他非常重要,因为他推动了故事重要情节的发展,你能看到这位冲浪者先去了索菲的花点,然后去了恩雅的餐厅,索菲去餐厅遇到了他,索菲被这位神秘的“远方”所吸引,她希望成为他的一部分,还是一样,是作者真的“相信”这位冲浪者的存在,否则写不到这个程度。

第七章的快到最后的部分,冲浪者走进了索菲的公寓,克洛维让伊沃娜先进去了酒店套房,安托万先于马提亚斯到了家。整个章节读完,你能感受到一种生命力在蔓延,一种爱在蔓延,且一种想逃离开孤独的力量,以各种方式,在冲撞着束缚在身上的枷锁。

孤独在马克·李维的笔下是可以被降服的野兽,不是萨冈笔下公路边掩入的池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