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读后感1000字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居然去看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坐在餐桌前点评的食客未必是好厨子,以文学批评闻名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确实不是个好的小说家。所以这本所谓的小说,便是硬着头皮看完的。从小说的角度去看,这部书几乎毫无可读性,讲的故事也不符合现实逻辑,故事的主干尽是空想。然而正是通篇空想里面的执着和热情,以及处处流露的哲学韵味,才让这部小说有了被称为经典的资格。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少女薇拉反对买卖婚姻,离家出走,嫁与罗普霍夫。婚后她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创办了缝纫工场。后与丈夫的朋友吉尔沙诺夫发生爱情。罗普霍夫假装自杀,赴美国参加废奴运动。几年后,他回国并重新结了婚。最后两家人住在一起,相处融洽。看过了会知道,小说里关于故事情节的描写着力不多,更多的是对白中充满哲学意味的语言,以及大段大段的枯燥评论。

在这里,车尔尼雪夫斯基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小说里的人物都有着特定的哲学标签,这些人物也是被不同世界观所指引的不同人群的代表。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而在同样的环境里,也不全都成长为同样的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着属于自己的对世界的看法。每个人也都在坚持着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牢牢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很难去理解别人看到的世界。

有的人一味的贪图享乐,任由自己的感官欲望主宰着自己,凭本能本性思考,恣意的追逐声色犬马。有的人只看自己眼前的衣食住行,他的世界便只能去计算些锱铢小利,单纯的从现实利益去看问题。有的人追求的是更博大的利己,看问题更理性、更冷静、更客观,追求的是更加高远、更加长久的幸福。还有的人则是为自己设下了宏远的目标,为了推动人类命运的进步,制定了严酷的计划,并扎扎实实的去实践。

前两种人在这个世界里到处都找得到样本,忙忙碌碌的人们,大多数都不会跳出这两个层次,区别只是自己愿不愿意承认罢了。而第三种人则少得多了,当真称得上凤毛麟角,他们所做的是出于利他的利己,表现出来的便是高尚了。至于第四种人,就可以用乌托邦来形容了,似乎是传说中的人,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然而之所以看不见他们,依我看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层次不够,不能去理解他们的世界。毕竟从历史上看,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断的向着理想化的世界前进着的,能推动这个世界健康前进的人群中,必然有第四种人存在。

这部小说里,尽是对第三种,第四种人的褒奖。虽然枯燥,但看过之后,还是会让人振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