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我是座城——《围城》读书笔记及感悟

如果自我是座城——《围城》读书笔记及感悟

对于阅读文学作品,本来我一直没有什么好感,不管写的是家国天下还是鸡零狗碎,总归是虚构的别人的故事,对塑造严谨的理性思维没有什么好处,三观不稳定的话,还有可能照着故事情节表演生活,生生活成个戏精。因此文学小说于我而言,仅用以休闲放松、自我慰藉和补充谈资而已。

后来某天发现自己整个人硬度过高,像少了一种感官和视角,说不上哪里不对劲。谭永说这是读文学太少的结果。所以我赶紧补补课。再加上《围城》的名气实在太大,到了非读不可的地步。

(一)

很多人提起《围城》都知道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的确有名,但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围城》的全部主旨,有点太辜负钱老的一片苦心了。

钱锺书先生本职并不是作者,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学者,终身致力于翻译和文学研究工作,《围城》一书几乎可以说是这位才子信手拈来之作。书里不见丝毫掉书袋的学究气,语言风格反而爽朗得让人直呼过瘾,是一种少有的犀利、幽默和准确。钱老被称为“民国段子手”,实在当之无愧。

印象最深的几处,比如:书中把一位姓鲍的小姐称作“熟食铺子”和“局部的真理”,因为鲍小姐的着装开放裸露,就像熟食店那样把肉公开陈列,至于比做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把那些浓妆艳抹的女人的大眼睛称作“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至于丑,钱老的总结是“中国人的丑像造物主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的丑像造物主恶意的表现,存心在五官上开玩笑,丑得有计划”……

如果自我是座城——《围城》读书笔记及感悟.jpg

类似地,钱老常常从人们怎么都想不到的角度入手,不像是老练地调侃和讽刺,反而像一个口无遮拦的孩子,把现实中难以直接言说的荒谬、残酷和丑陋,借虚构的故事进行坦诚直率的归位。对事物的描写恰中要害,读来那种畅爽的感觉,就像终于有人替你挠到了够不着的痒处。许多词句用得是那么夸张,却竟然叫人觉得无比真实,恰是这种真实,让我很多次禁不住反问自己,如果我是他,在他的处境下,我会怎么做?

(二)

在很多关键的地方,我与方鸿渐太像了,方所经历的那种纠结和拧巴,那种别扭得不行却像上了发条的钟摆一样停不下来的失控感,我都曾有过,理解很深。所以方鸿渐的结局,就好像在警示着我什么。我有必要搞明白,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把一手好牌打成稀烂的。

(这也许就是文学作品真切的意义所在——通过设置思想实验,去推演现实中的真问题,让人反观自己性格上的隐喻,不至于一生无所察觉。)

(三)

合上书细想方鸿渐的一生,他是那种典型的,既不敢活出自我,又不能放下自我;既不想违逆内心,又放不下旁人的目光;既狠不下心一头扎进去死磕自己,又做不到退出身来回归愚昧的人,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半吊子”。

方鸿渐不是一个没有半点学识的人,对于爱情,他并不随波逐流,对于事业,他也有自己的期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对一些问题也看得清楚,但却几次三番在人生的关键选择上,百家笔记网www.simayi.net惯性地走向别人期待的样子——他明明不爱苏小姐,却在苏小姐每一次刻意靠拢的时候伸手配合;他明明没有对苏小姐许下过承诺,却在苏小姐污蔑他的时候无法回击;最后娶孙小姐更是莫名其妙,完全是在别人的起哄声中做的决定……每一次人生的重大决定,方鸿渐都像是在配合别人的预期进行演出,而他心里那个微弱的自我,却只在日常一些无关紧要的时刻幽幽复燃。

有趣的是,实际上坚持自我的人和完全丢掉自我的人,往往都能获得幸福,什么人注定得不到幸福?

半吊子。

而更为有趣的是,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从方鸿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换句话说,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半吊子,或者说,都当过半吊子,都活在一座巨大的围城之中。而这座围城,就是被禁锢的内心(被禁锢了的内心,说明有内心,这使事情更加糟糕)。这就是《围城》所提出的真问题。

从小开始,被圈养在集体之中,说话做事,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是最大的安全感,这种状态下,是没什么自我可言的。后来,也许是被一首又一首关于梦想的歌、一部又一部关于自由电影、一个又一个讲述自我故事所唤醒,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有了“内心”。可是到了真需要遵从内心、不走寻常路的时候,又发现现实不是那么回事——不同的职业看似差别很大,其实生存逻辑都大致相同,都有各自的政治生态系统和鄙视链,俗话说的套路而已。

于是,坚持自己的理想成本太高,走他人铺好的道路又心有不甘。尤其是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上,总是觉得自己输不起、得好好展示一番,到头来恰恰输在这关键的几步上。这大概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有过的情况。

(四)

而钱老的高明之处再用在于,从《围城》出版到今天的八十多年间,每一代人竟都能从中读出自己。想来,八十多年之间人性所面对的困苦并无太大差别,那座自我的围城似乎是一代代人成长的必经之地。

但话说回来,如今比起八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时代人,自我实现的成本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

2017年的年尾,我有机会去北京参加一个精英的读书沙龙,目睹一些知名的学者和专家面对面进行思想碰撞。那些人不像我们为生存的琐碎问题担忧,他们腾出许多精力去思考真正有趣的事情。他们日常思考的水位与我们不同,生活内容也差别很大,但绝非如小说中所述的“名流之辈都过着奢靡而虚假的生活”。那一次以后我才知道,现实中的名流,过得自由体面充实的,多了去了。而他们却并不把过自由、体面、充实的生活作为什么目标去追求——他们专注于一些事情,做好一些事情,然后体面的生活,就自然而来。

那才是围城之外的生活本身。

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以为这个时代的人们都越来越拜金、拜权、越来越堕落,社会仍然像方鸿渐那时一样充满荒唐、使人束手束脚,那一定是你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你对这个时代严重误判了。事实是,有趣的人在变得越来越多,回归单纯的人也开始越来越多,走出一座座围城,走进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更在意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旁人的眼光,更在意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可供炫耀的假象,人们更在意一念的坚持、一瞬的感动、还有美,这些东西本身的价值,也更愿意为这些东西买单。而时间和市场,正在越来越多地把价值和认同赋予这样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放开学历这道红线,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带着怎样的标签,只要一点,你能把事情做得漂亮,就给你应有的认可。学历、学位、家世……这些从前被当做敲门砖的符号,都在渐渐失效。赢得市场的,是人本身。只要保留着自我的生机,这个人就很有可能迭代出价值。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美团的创始人王兴说过一句类似的:“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被赋予自由对很多人而言其实是灾难,因为对这些人而言,与坐在围城中忍受痛苦相比,打起精神去享受生活反而更困难。

所以,自我是一个无底的深渊,一切其他的东西,都无法填补。作者:乔文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