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生的故事》读后感3000字

聚斯金德想借不断奔走的怪先生表达什么?

成人的故事没有童话,如果有,那大多是为了表达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小王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夏洛的网》对友情和人生的意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是在说善恶、对立和完整;而《夏先生的故事》则隐约吐露出作者对生死的理解。

《夏先生的故事》是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代表作之一。1984年,聚斯金德凭借一部《香水》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却在作品热卖之际消失在大众的视野,成了作家中的异类。聚斯金德孤僻,离群索居,身上充满了谜团,他笔下的人物也多有着脆弱忧伤的一面,行为荒诞而内心悲观,夏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一.书中的夏先生,到底扮演着怎样的形象?

在聚斯金德的笔下,夏先生是个像钟表上的指针一样不断奔走的人物。他的双脚好像停不下来,永远不知疲倦地往前走,十几年来保持的形象已经让人们从惊奇变成了习惯。

又高又瘦,匆匆行走在路上的夏先生,不仅行为举止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性格上也是孤僻到没朋友,甚至连别人的问候都不愿意搭理。夏先生好像是茫茫人海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人们不知道他的故事,也说不出他的姓名,直到他失踪许久,人们才通过警察局的通告知道了他完整的名字,而此时照片上那活力四射的笑脸,早已和人们熟知的那个倔强的,孤苦的,压抑的面容相去甚远。

《夏先生的故事》书籍.jpg

不过,作为主人公,夏先生的形象是通过小男孩的观察和讲述被一一拼凑出来的。在孩子的眼中,夏先生的行为曾被当作是他精神抖擞的象征,“我”也想象过这可能是夏先生痴迷一生的爱好。

直到大雨滂沱,天上还下着冰雹的一次偶遇,当“我”父亲担心他淋出病来,打开车门让他上车,他却把双眼睁得贼大,憋出了他说过的唯一一句完整的话“求你们闭闭嘴,别再打扰我行不行!”,然后头也不回地继续走自己的路,我们才得以窥见夏先生内心的恐惧、不安、烦躁和痛苦。

正如“我”在书中所说,有谁会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露出那样的表情呢?夏先生那张被恐惧占据的脸,无疑暴露出了他这辈子的真实心声。

聚斯金德不愿意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夏先生,揣摩夏先生的所思所想,但透过这被撕开的一角,我们不难察觉,其实夏先生是一个“受苦”的身影,他不停地奔走是因为想逃离生活,他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只能借助麻木地疾走来进行无声地抗争,来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感受恐惧。终究,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也没有人愿意去理解他,去开导他,夏先生成了那个一生都在被恐惧支配的人。

二.夏先生身上投射着“我”的痛苦

夏先生出现在“我”的童年,在“我”印象深刻的人生往事,甚至转折点中,都出现了他的身影,尤其是在“我”垂头丧气的时候,在“我”满腹牢骚的时候,在“我”对生活突然充满了负能量,甚至开始胡思乱想的时候。

第一次春心萌动,对身边的女孩有懵懂的爱慕,但却被欢快而对这份情感毫无知觉的女孩放了鸽子,无比失落之际,是夏先生快节奏的脚步声把“我”从失魂落魄中拉回现实。

那时的“我”,精心布置的惊喜被一盆冷水泼下,多日积攒的兴奋和憧憬瞬间破灭,内心是难过的,灰蒙蒙的,耿耿于怀的。夏先生的身影在这个时候出现,读后感www.simayi.net其实映射着“我”心底深处难以形容的失望和忧伤。一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才开始初恋就莫名失恋的愁绪,一个是深埋内心不敢表露出来的真正哀伤。一表一里相互对应,使得“我”在那个时刻遇见夏先生,不是偶然,而成了必然。

而当故事中的小主人公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一口气爬到树上高处,想凭着一股冲动的怒火,放手让自己以自由落体的形式告别,让他人为此后悔的时候,也是夏先生突然闯入,阻止了这件事的发生。

不谙世事的小毛孩,因为被钢琴老师责骂的小挫折,突然失去了对生活的全部热情。“我”怪暴躁苛刻的冯克尔小姐,怪不给“我”买好一点的自行车的母亲,甚至怪路上那条缠着“我”,追着自行车跑的讨厌小狗。少年爬树想要轻生的怪诞念头,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直到看见了更为痛苦的夏先生,“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简直愚蠢到可笑。

夏先生和“我”的生活,本是基本上没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但因为这些偶然的印象,因为这些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而显得更加刻骨铭心。或许当时的“我”还年少,不是很懂夏先生,但是夏先生还是不知不觉中在“我”的脑海中扎根,出现在“我”的梦里,也出现在“我”的记忆深处。夏先生身上投射着“我”的痛苦,“我”也被无意间察觉到的,夏先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沉重且几近绝望的负面情绪所震惊,而收回了自己幼稚的,不成熟的想法。

三.夏先生的长叹映射出他逃避生活的苦闷

“我”忘不掉夏先生奔走不停的身影,忘不掉夏先生惊恐的面容,同样也忘不掉夏先生的一声长叹。一声发自肺腑的幽怨的叹息,一声饱受煎熬的瘆人的叹息。

夏先生的叹息让他的“受苦”形象得到确定,在与世隔绝的那棵树下,夏先生小心翼翼地长叹,似乎是把身上的担子都卸下来的如释重负,但他又不敢完完全全地放松,因而也夹杂着一丝难以理解的痛苦和绝望,犹如一声哀鸣。

夏先生为什么痛苦,作者并没有写,少年时的“我”也看不出,只留给读者无数的想象。但夏先生内心的恐惧、不安和愁苦,却在这叹息声中被无尽放大,和他把双眼瞪得浑圆的惊恐的形象,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虽然只有短暂的接触,但是因为“我”无意间窥见夏先生不为人知的不安,“我”亲耳听见夏先生的隐秘的叹息,夏先生的挣扎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秘密。“我”无法与他人共享这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这样伴随着“我”的成长,在心中不断发酵,愈发悲伤。尽管作者用充满童真的笔调来写这段记忆,但剥开这层看似无忧无虑的外衣,文字背后夏先生的哀伤和恐惧却无处躲藏,如同指间抓不住的细沙般倾泻而出。

四.解脱的夏先生,是少年挥别童年的见证者

相比于夏先生不断奔走,了无生趣,惊恐不安的一生,他结束自己人生的方式显得平静了些。月光下的湖泊如同一面镜子,而夏先生和往常匆忙赶路一样,笔直而坚定地,一步一步地走向湖心深处。脚下的流水是无声的阻力,他却铁了心一般加快了脚步,没有丝毫的犹豫。

四周是那么安静,只有故事中的少年,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死亡这件事,在十六岁的少年眼里,是怎样的呢?一开始他以为夏先生是为了捡东西,之后又猜测夏先生是想要洗澡,后来,他脑海中甚至冒出夏先生或许是想要涉水过湖的念头。等到少年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目瞪口呆地,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夏先生,脑海中只徘徊着夏先生说过的那句“求你们闭闭嘴,别再打搅我行不行”。

少年目送着夏先生的草帽漂远,久久没有回过神来,仿佛是在和夏先生告别。而这场亲眼目睹的事情被压在他心底,让他瞬间成长,完成了对童年时光的告别。亦或者说,夏先生见证了“我”从天真烂漫到挥手告别童年的整个过程。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对夏先生而言,这样的选择可能等同于松了一口气的解脱,他终于不用再永不停滞地奔走,终于不用再痛苦地感受内心的挣扎。夏先生把自己走到了人生崩溃的边缘,他就像是无数痛苦人生的抽象缩影和粗略轮廓,生存的急迫和孤苦,格格不入的习性和脾气,不知所踪,甚至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威胁,都是压垮他内心的稻草。

他想捍卫自己的专属领域而不得,想与自己的内心抗争也以失败告终,他无从慰藉内心的不安和痛苦,终有一天,脑海中的那根弦突然崩落,成了他最后发出的一丝声音。

而少年虽然沉默不语,以极其平静的语气讲述了这整个过程,我们仍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有一股辽远而沉默的悲哀,如海水般缓缓泅过,蔓延开来。回忆起这一切的时候,童年时光已经离少年远去,但关于夏先生的故事却好像一条深长的溪流,顺着记忆而下。长大后的少年,也许也无法知晓自己是该为夏先生悲哀,还是该为夏先生庆幸,但每每想起,想必就如同湖泊漾开的涟漪,有种莫名涌上心头的道不明的微末情绪吧。

《夏先生的故事》篇幅不长,却深意不减。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以孩子的视角写成年人的世界,恐惧、绝望和无措被儿童天真的眼光覆盖,但细思之下,却能咀嚼出淡淡的哀伤。故事中的“我”终究会长大,然而即使事隔多年,即使童年时光已经回不去了,“我”还是会回忆起夏先生“受苦”的形象,他长叹的语气,和他一步一步走向湖心深处的背影。但我们仍然愿意相信,夏先生带走了那份难以摆脱的不安和恐惧,而把阳光灿烂的明天留给了少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