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读后感3000字

《逃避自由》读后感3000字!

作者:水仙已乘鲤鱼去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姆试图从心理学上解释为何极权主义者要竭力逃避自由,为何黑暗的中世纪过去了,民主的光辉为何依然被人性的疯狂所淹没,为何在现代社会里,还会有数百万人自愿除掉自我,放弃自由。

在进入“纳粹主义心理学”这一章之前,弗洛姆花了五章的篇幅讲述了别的一些东西,有儿童心理学、有历史背景,也有精神分析案例。

哪怕是心理学的门外汉,读弗洛姆的书也不会觉得枯燥。

成年人总是容易轻视小孩子,觉得小孩子只是小孩子,跟成年人有质的不同。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讲,儿童心理确实和成人有巨大的差异。

儿童时期,每个孩子都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他觉得自己就是整个宇宙,整个宇宙也都是他,所以这种自我中心不会妨碍他喜欢别人、喜欢整个世界。但是总有一天,他的个体意识会觉醒,会意识到他与别人是分离的个体,当意思到自己与世界连接的“脐带”脱落了,自己终于发现自己了,儿童也就真正体会到了焦虑和无能为力。

弗洛姆分析儿童心理,是想说明人总会有一天摆脱“原始纽带”,走向自由的,但是不是每一种自由都能安全着陆,要找到一个支点,这种支点是需要社会保障的,社会的进程要为人的个性化服务。如果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不能为个体化的实现提供基础,人们同时失去了为他们提供安全的那些纽带,那么这种滞后就会使得自由成为难以忍受的负担。

这就是《逃避自由》前两章的大致内容,弗洛姆抛出了许多观察和结论,从下一章开始,弗洛姆将目光回望到中世纪,再次印证自己的观察。

中世纪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代?在通常的描述中,它是黑暗的,充满了无知、迷信和各种束缚、压迫。

但是弗洛姆同时指出,“尽管中世纪的人在现代意义上是不自由的,不过他既不孤单,也不孤独。由于自降生起人便在社会体系中有了一个确定的、不可变更而又毋庸置疑的位置,所以他扎根于一个有机整体中,没必要也无需怀疑生命意义”。

“中世纪并未剥夺个人的自由,因为个人尚不存在。”个人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及世界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个人生活限度在出生前就已被确定下来。所以如果你生活在中世纪,那么你从工匠家庭出生,你这辈子就是一个工匠,几乎不可能失业,也不可能阶层跃升,你也没有什么好比较的,邻村的人在你看来是陌生人,完全不需要去交往和了解。完全自洽的、不需要思考的生活。

中世纪晚期,新兴资产阶级在意大利兴起了,他们的经济活动、财富给了他们一种自由感、个性感(要知道文艺复兴只是有权势的富裕上层阶级的文化),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失去了在封闭社会里的固定位置,失去了中世纪社会提供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人与人之间变成了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关系。生活的目的不再是生活本身,而是追求成功、名望。人的命运便是促进经济制度的进步、帮助积累资本。

效率观念成为当时一种最高尚的美德。现代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日益重要。“时间是如此宝贵,以至于人们认为不能把时间白白浪费在无用的地方。劳动日渐成为最有价值的事。”

21世纪的我们看来,时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劳动的意义更是无需思考。但是曾经有一个历史时期,也会有一个未来,生活的本质和意义将会有另一种定义。

弗洛姆接下来分析,经济变革影响了每一个人,无论是富裕上层阶级、还是城市中产。但是无论哪个阶层,都能深刻感受到之前从未有过的不安全感中。

为了克服这种糟糕的感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派吸引了众多教徒。这两个教派最吸引的不是上层阶级,而是城市中产、城市贫民和农民。

弗洛姆花了很大篇幅讲述了这两个教派的教义以及为何能够吸引它们的信徒。新教教义教导信徒完全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承认自己本性的邪恶,把毕生视为一个赎罪的过程,完全贬抑自己,彻底臣服,劳动劳动劳动。

听起来似乎难以理解,为何自我贬抑会让人不再焦虑,但宗教就是这样,“信”是玄学。看了弗洛姆的分析,或许能够对新教多一些理解。

第四章“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充分体现弗洛姆受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弗洛姆认为,任何社会的整个文化精神,读后感www.simayi.net都是受社会中势力最强大的那些集团的精神所决定的。自然是因为这些集团能控制教育制度、教会、新闻出版,能够灌输自己的观念,另一方面,底层阶级也乐于接受并模仿上层集团的价值观,并在心理上向他们看齐。再比如弗洛姆也指出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异化”。

总之,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以后,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及孤独感加剧了。

有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家、作家在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就已经预料到了那种无能为力,比如卡夫卡,他的永远到不了的城堡,但是普通人却根本没有意识到:

“因为它太恐怖了,并且被掩盖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掩盖在他于私人或社会关系得到的肯定与认可中,掩盖在事业成功中,掩盖在任何一种分散这方面注意力的方式中,掩盖在“娱乐”“社交”“升迁”中。”

——弗洛姆

但是这种困惑终将有一天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自由成为了一种负担,在某种契机之下,人们将会拼命逃避这种自由,渴望被“接管”。

在第五章“逃避机制”里,弗洛姆分析了这种心理。心理分析以大量观察个人所不为人知的思想、梦及幻想为基础,因此“逃避机制”可以说是最能体现弗洛姆精神分析魅力的一个章节。

在这一部分,弗洛姆分析了“权威主义”和权威主义性格,分析了普通人身上的施虐和受虐特质;分析了破坏欲和机械趋同。

弗洛姆认为正常人也有受虐冲动,消灭自我就是其中之一。受虐者交出了自我,企图成为自己之外的一个更大更强的整体的一部分,在融入中,他获得了新的安全和自豪。他不用再做决定了,也不需要为自己的命运承担最终责任,不必为做某个选择而困惑,不用怀疑生命的意义,不用思考他是谁,他消失在更强大的整体之中,似乎得救了。

机械趋同这一部分,弗洛姆解析了一个梦,提醒人们要区分真感觉和假感觉、真愿望和假愿望,因为我们许多决定和思想并非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来自外部建议、灌输的结果。

其实到了这里,纳粹主义心理其实也不用过多解释了。第六章“纳粹主义心理学”非常非常非常建议大家找来原文阅读。

总之,不要变成机器人,不要丧失对自我的信心,那正是法西斯主义政治目的的沃土。

但有的时候,即便我们能够自由表达,能够发声,但是我们仍是不自由的,有的时候仅仅是“机械趋同”,社会主流的期望,替代了个人的真实愿望,因此弗洛姆在最后反思了自由与民主,反思了学校教育对批判思维的压制,提出了“积极自由”的概念,那就是充分实现个人的潜能,个人有能力积极自发地生活。

“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只有在我们能够有自己思想时才有意义。”

——弗洛姆

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述,本书只是一种诊断而非预言,一种分析而非解决方案。想要从本书获得“自由”的良方是不可能的,甚至你还会怅惘:在弗洛姆看来,真正的自由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实现过。

但是也不至于如此沮丧,因为:

“人类历史充满着残酷与破坏性,这是不足为奇的。应该感到惊喜并受到鼓舞的是,尽管人类历经种种不幸,却仍然保持并在实际上发展了诸如尊严、勇气、高贵和仁慈之类的品质。这种现象贯穿历史发展的始终,并在今天数不清的人身上体现出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