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读后感3000字!
一本纵览了将近400年国际关系史,被誉为美国外交人员说明书的《大外交》,可谓是研究国际关系与外交关系的宝藏。作为一个并非专业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从外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我发现了一些不同的乐趣,也通过这本书里的一些历史实例获取了一些人与人交往的哲理。
《大外交》从17世纪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讲起,一直写到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书中用大量的历史外交事例,介绍了人类外交两大流派: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这两种流派在不同的外交事件中带来的国际关系影响。我认为这两种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方式与我们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有很多类似之处,它们所带来的经验也可以在生活当中应用,接下来我将对这两种流派进行分析和类比。
现实主义主张基于地缘政治进行国家利益的博弈,在外交领域进行符合势力均衡原则的制度安排。其代表性的外交手段是欧洲政治家如黎塞留、俾斯麦式的均势外交,它要求政治家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平衡不同国家的利益,达成事实上的稳定。基辛格不惜篇幅,用近全书五分之一体量描绘分析了十九、二十世纪的欧洲政治家们是怎样在国与国之间合纵连横、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可见他对现实主义外交的推崇。
在我们普通人的眼中,均势外交只是一个冰冷的概念,代表着理性的逻辑计算和利益置换。但如果我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比作宿舍中几个同学的关系处理,大家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在一个宿舍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需要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宿舍里,各自有各自的区域,但也共用着一些公共资源(比如WIFI和卫生间)。在这里,不同的学生代表着一个个国家,宿舍代表着一个区域(一片大陆),各自的区域代表各个国家的领土,公共资源代表各个国家公用的自然资源或利益,在这个宿舍里的同学关系处理就代表着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同学会有先天性的差异,比如身体条件和性格,这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武力和处事方式。那么在一个宿舍里最好的关系是什么呢,是平衡,不同的同学之间虽然有一些小的利益摩擦和冲突(比如打游戏谁占用WIFI网速多了,或是在洗漱时间占用卫生间时间过长),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得与失、忍让与争夺中得到心理的平衡,这就是均势的体现,颇似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的观点:不同个体的私心与利益的合理均衡,能够达成共赢。均势的体系下,永远不可能存在所有国家都满意的情况,各个国家都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徘徊,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比如在宿舍有一个同学总是在早上要给另外几名同学带早餐,看似他受了欺负,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他的一些做法也会影响到别人,但那些受影响的同学会因为他经常帮带早餐而选择忍让。这个理论在国家之间也适用,当然,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显然更复杂。
与现实主义迥乎不同,理想主义强调国际行为必须受到文明社会通行的道德规则的制约,通过国际法和国际组织,通过集体安全安排,人们可以抛弃冷酷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深信普遍的民主是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看完这一段概念,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种外交理念简直是乌托邦式的想法,而遵循这个外交理念的国家恰恰就是高举自由民主的美国。在这里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与欧洲大陆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国家会有这种外交理念呢,基辛格站在美国的角度分析给出了答案。
基辛格认为,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使得美国在大部分时间里不需要应用现实主义外交。除了建国初期的美国曾经面临领土分割成不同部分以及来自欧洲主权国家的侵扰,美国在大部分时间里独处大西洋一隅,与其接壤的国家根本没有任何可以与之匹敌的力量。相比之下,欧洲的处境简直可以说是地狱,不论是在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上的连年征战,还是到冷战时期夹在“两极”中间,欧洲各国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空间。
在那个横跨大西洋需要数十天航行的时代,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必用博弈和均衡来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安全。基辛格在书中如是说:“以自由原则守护者自居的美国决定,把海洋所带来的安全解释为上帝的旨意,把自身的行为归之于更高超的道德认知,而非其他国家所欠缺的安全屏障,是再自然不过了。”既然不必在做任何决定之前考虑均势与利益,同时美国又深受浪漫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的外交风格偏向于理想主义,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世界的手段也就可以理解了。美国就好比独自一人住在另一个宿舍,与其他宿舍(大洲)的同学保持着交往,却又不需要考虑日常生活相处的鸡毛蒜皮,同时又有着强壮的体格与极高的威信,美国俨然要将自己的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宿舍管理员,别的宿舍的事情也想插手处理,却又不担心后果。这样一个国家,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会坚定不移的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但有时候它又会蹩脚的涉入一些很难用国家利益界定的领域(有时甚至看不出美国的一些外交做法对它有任何的好处),于是,“世界警察”的身份便坐实了。
一个人住在一个宿舍固然有很多好处,但在享受这些好处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弊端,比如被孤立和潜在的敌对。很多人住在一个宿舍,尽管会有很多冲突,但一个宿舍也会慢慢形成一个主体,大家会一起出去聚餐,一起处理事情,相互合作(欧洲各国就在慢慢朝着欧共体的方向发展,中国也在致力于亚洲的协作与发展)。
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完善,一超多强格局形成的今天,地缘政治的观点在慢慢淡化,各国之间的距离在现代化交通手段的影响下变得不那么重要,各国的外交理念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就如同住在不同宿舍的同学需要走进同一个教室上课,读后感www.simayi.net需要考同一份试卷来竞争一样,把眼光仅仅放在宿舍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参与竞争的人会来自不同的宿舍,我们所需要交往的同学关系也不能仅限于宿舍。类比到国家层面,我们需要变得更加包容,开放,需要将国家利益这一狭隘的理念扩大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上,采取多边交往的模式,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如同总书记所说: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最后,以基辛格在《大外交》的结尾所写的一句西班牙谚语来结尾,虽然他是将这句话作为对美国的劝勉,但我认为对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适用的。
“旅人啊,前头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