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读后感3000字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读后感3000字!

毫不夸张的说,我是抱着敬畏的心态去购买的原书,并阅读。我没有抑郁症,可也被普及过关于抑郁症的一些该有的常识。我尊重且愿意努力去理解那些不幸得上抑郁症的人,也衷心地希望他们都可以好好活下去、战胜病魔、重得快乐与活力。抑郁症是大脑中某个地方生病了,所以并不能怪患者们,好比有的人胃会病、脚会病,所以脑子也会病,不该因为这个而歧视。

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也没调查过,而学术报告非本专业的人也很难看进去。不过我想抑郁症存在于人肯定是很久了,毕竟脑也是个器官,古人有脑、现代人有脑,没理由古代的脑不会病而现代的脑更容易病。那么发病率上升,无非是大家逐渐地正视了这个病、愿意去检测的人变多了,接受治疗的人也变多了。其实这是个好的征兆,既然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得病,也都有可能得抑郁症,那么去了解一些,正视它,或者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眼界,或许可以促使整个社会共同进步着去正视它—好比没有人会歧视和不尊重得胃病的人一样。

正是这样的心态,我在书店搜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很吸引我:一个病人的角度,住院的环境,抗抑郁的过程。这难道不是最为通俗可理解、容易引起共情的书籍吗?

当时还在淘宝提问:请问一下看过这本书的人,会比较压抑吗?答案是否定的,好心回答我的人都说:不压抑,很阳光。

的确,真的不算压抑。作者的叙事方式和她在文中所写的自己的性格高度相似。前面其实真的还蛮好的,虽然有点跳脱,可很符合一种抑郁病人初入病院的心境。我个人认为那是还原了的,起码在作者的最大记忆角度下的最大还原。

有的读者甚至可以带入成自己,毕竟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续写的。开篇即“开拓眼界”,精神病院里有许多许多的规定,比如吃饭不允许用筷子、手机充电线会被没收…这些对于没有生病的人来说,首先就不会去思考精神病院是什么样的,因为绝不会有任何一个精神正常人希望自己进精神病院。可看了作者的叙说,就是产生“原来是这样的”的想法。作者也讲述了自己的“疗养生活”,每天固定的作息、会跳让青春少女颇感娇羞的舞蹈、吃药必须排队去领(方便护士确认病人有无假装吃药)……这些正是我想了解的,相信也是许多买这本书的人想了解的。

接着作者开始一点点透露自己发病前的征兆、发病初期的感受,她是如何活着的,又是如何想死的,最后如何进了医院。这一段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基本上很多病都会有征兆。比如突然嘴里发苦、暴瘦等,可能是糖尿病;经常头晕、易怒等,可能是高血压……我想大家都不会排斥多了解一些疾病的初期症状,毕竟众所周知的是早期一定比晚期要容易治疗。如果一开始就发现自己或家人亲戚朋友不对劲了,尽早诊断尽力治疗,那治好的几率也随之增大了。而她发病后的感受、经历,无比真实地拉着没有抑郁症的人去体会—这当然可以帮助大家去理解,接着去尊重、容纳抑郁症患者。

可这部分太少了,不足以达到它该有的程度。读者会觉得刚入皮毛,就戛然而止。不过好在后面还有许多,或许后文还会讲述到,所以耐心等待着、继续翻看着。

后来有讲到作者家庭的一些事情。她的父母是非常好的父母,可无奈的是有一个恶棍养子。这个养子对作者从小的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作者的家庭带来了许多本不必要的麻烦。作者写到,病院里的许多人许多家庭,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苦难,她当时觉得众生皆苦,或许死了比活着更轻松。这种心境,没得病的人是很少会有的,正常情况下都会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死了才是什么都没了。这便也是一种展示,向读者展示着抑郁患者的绝望,了无生趣。

可是接着,作者开始写人了。一开始我以为是要开始揭露精神病院里到底有如何形形色色的病人,他们的病是什么,他们为何会发病(比如谈话交流中所得到的他们经历过什么),他们发病的时候是怎样的……没有去过精神病院的人是永远不会有机会观察那里面的病人的,而本书的书名: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不就是有这个因素吗?“在精神病院”,所以它吸引人。

可是很少,或者说是不够。比如代号“学弟”的,他二进宫精神病院,可是却没有提过他的经历、他的病是什么。“学弟”对作者说过一句话:“我爸叫我去死。”可这句话说完后,没有后续。读者会好奇学弟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的病是因为经历了苦难还是仅仅是大脑病了?他治疗的如何,有渐渐变好吗?更多的笔墨只在学弟很高很帅,学弟打牌的时候喜欢捉弄作者,学弟莫名其妙就出院了,且出院前告诉作者他喜欢她。

我不是想看言情才买这本书。诚然或许学弟的出现使沉闷的精神病院变得有了一丝活力,可作为写进一本体验性、纪实性的书中,他来无影去无踪,他没能成为一个警示、或者一个标志:二进宫精神病院,父亲对他说过希望他去死的话,年纪轻轻…这样的要素,却没能写明白,没能给读者一个交代。

读者并不是想知道学弟是如何喜欢上作者的,或许更感兴趣且更有意义的是,作者可以写出学弟的立体,他也是苦难的一员,他曾经在精神病院住了两三年,出去后居然再回来了…这是一个可以给人们带来冲击的人物,可惜只是一个向作者表白了的工具人。

不过如果仅仅如此,或许是作者不愿透露他人隐私。可书中又有一群人,她们是作者的朋友,作者看见了她们的手环所以知道了她们是哪种精神病,所以为什么不可以写清楚学弟的病种?

且书中有一位抑郁症患者,家里有人癌症、儿子正是求学的年纪,作者与她沟通、了解了她的情况,与她产生了共鸣共情,且成功地让那位患者有了“我不能死”的积极想法。

这样的例子不可以多一些吗,作者清楚的写出了那位抑郁症患者面临的苦难、她的心境、她的转变。这才是纪实啊。

而不是一个又帅又高的学弟,暧昧地和作者一起躲起来吸烟,仿佛初高中学生一般地,临走前再表白。可他的病,他的经历,甚至他入院后是怎么好转的,都没有明确的描写。

可毕竟这位学弟出院了,或许作者可以恢复成本书一开始那样,继续去为我们展现所需要的内容。

可竟然出现了一位更帅的,甚至可以称之为男主的人。

所以我不禁对本书产生了怀疑。

我为什么要看它?因为我想进一步了解抑郁症,从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角度去了解或许更生动也更全面。

可是面目全非,出现了一位帅气的男主。他也逗弄女主(即作者),他也颇为宠着女主,他也给女主烟抽,且管着女主……

我不是想看晋江文学,所以对不起,或许后文还会有转变,或许后文还可能走回了正轨,但我阅读不下去了。只能三分,不能更多。读后感www.simayi.net且三分全给前四分之一的内容,有了男主的一律零分。我想这本书是绝对有可取之处的,没有抑郁症的人可以随便翻翻打发时间,有抑郁症的人或许更适合—精神病院仿佛没有那么可怕,可以治好病,也可以谈恋爱。最重要的是,有抑郁症的人看了,或许可以给他们带去希望,带去经验,带去决心,带去美好与诙谐。

可没有抑郁症的人,不建议阅读此书,或者说没必要专门阅读此书,随便翻翻即可,没有太多我们想要的。颇感失望。

作者是独特的,她拥有与抑郁症斗争的经历,拥有在精神病院的经历,这些无比真实且极少会有人拥有的体验,完全可以写出更有意义的书籍。

不过以上仅仅我个人拙见。平常看书很少会写这么多字的评价,今天有感而发完全是因为太过于失望。

作者可以战胜抑郁症,可以在斗争的过程中遇到自己人生的男主角,我依旧祝福她。她还是幸运的,所以希望她也千万不要放弃这个美好的世界,加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