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读后感3000字

《在路上》读后感3000字!

作者:随言草

有一首歌,叫《平凡之路》,它传递着一种信仰:

徘徊着的,在路上的,你要走吗?易碎的,骄傲着,那也曾是我的模样。沸腾着的,不安着的,你要去哪?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都曾跨过山和大海,穿越过人山人海。我们曾经拥过的一切,但转眼却随风飘散。我们也曾对生活,感到过失落失望,也曾不甘于现状,想要摆脱枷锁,也曾经迷失过方向,直到我们从低谷爬起,才领悟,探索生命的意义,才是我们这一生要走的道路。

可这条道路又是什么呢?《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曾说,世上道路有很多种,有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

杰克·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退学,一边旅行,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在此期间,他与几位同路而行,感受灵魂的碰撞。

经历七年之旅,他耗时四年整理材料,用三周时间完成了《在路上》的撰写。有人称,它是一本寻找自我的人生圣经,有人却称,他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因为他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先行者。这本书,曾一度占据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被译成了25种语言,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

所谓“垮掉的一代”,指的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家,看似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生活浑浑噩噩,爱穿奇装异服,他们并不遵从于正儿八经的学业和工作,以浪迹天涯为乐,对社会对家庭缺乏责任感,与社会制度背道而行。他们向往新的刺激与绝对自由。

《在路上》,正是以作者以及他身边的人为原型进行纪实创作。故事讲述主人公萨尔为了寻找人生意义,与好友迪安、玛丽露结伴同行,横越美国大陆,直达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各自感情的离离合合,也疯狂地享受着年轻人的激情。

他们留恋过酒吧,也浪迹过沙漠,他们畅谈过两性之间的话题,也探讨过东方的禅宗,累了困了,他们随遇而安,总之,从纽约到旧金山,从同行到分离,他们从最初的颓废,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者认为,这部小说,并不是为了宣扬我行我素,没心没肺,恣意妄为,他所表达的是年轻人的内在思考,那股促使他们在精神上不断追求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正是通过身体力行,向世人证明,所谓“垮掉的一代”,恰恰是为了涅槃重生。

01不甘于现状,才会选择远行

德国诗人黑塞说过: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2019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波希米亚狂想曲》,就是一部与本书有着相似风格的纪实传记。主人公佛莱迪·摩克瑞曾在机场做行李搬运工,然而,他的生活平静得如一潭死水,在父母眼中,他就像怪人一般的存在,没有丝毫价值感。

机缘巧合之下,他投身摇滚乐,组建了皇后乐队,他对音乐的热爱与痴迷,使他迅速窜红。巨大的名利成就,使他开始自我放逐。原本的生活变得一成不变,毫无意义,于是,他远离了爱人,朋友,家人,与他们眼中的“坏朋友”凑在一起疯颠。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变得不可理喻,轻薄自私,狂妄自大,缺乏责任感。

但也许,就像《在路上》这本书的作者所说“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有感觉有兴趣的人在一起,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

回想我们或身边的人,是否都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呢?好像一匹失控的野马,毫无目的地撒欢,直到精疲力竭。但,我们内心深处很清楚,我们的脱缰,是为了去寻找自由,摘掉父母或爱人系在我们身上,无形的绳索。

因为现状或使我们感到疲惫不堪,或使我们困顿不已,或是我们感到乏味索然,因此,我们鼓动自己前进,远行,跟随自由意志,去触摸一直在呼唤我们的那片秘境。

02无论哪一条路,都会遭遇坦途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有的人25岁就死了,直到75岁才埋葬。

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活成这一定律。在年轻人的认知里,上一代,拒绝接受新知,安于现状,不敢试错,活成了被装在套子里的人。那是一种令人绝望的价值观,这就是为什么新生代总在抗争,因为他们不像活在既定的人生轨迹,他们认为人生还有无数种可能。

本书中,描绘过一段场景:每当太阳西沉,落日黄昏,作者会在河边遥望辽阔的天空,那一刻,他仿佛看到眼前有片未被开垦的土地,而不停走动着的人们,使他感受到年轻人的躁动与喧闹,世界本不该是平静的,只有打破沉寂,才能绽放出希望之光。

人生,都曾有过不安于现状的叛逆期,特别是刚步入社会,与父母间多少存在着无法协调的代沟,迫不及待想要离开他们,展翅高飞,去找寻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然而,这一路,我们跌跌撞撞,不被父母所理解,遭遇职场的尔虞我诈,经历了爱情的分崩离析,甚至沉沦在家庭婚姻的繁杂琐碎中,直到有一天,我们负重而无力前行,开始怀疑人生,不得不重新审视一切。

从踏上人生这段路的那一刻起,我们注定要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状况。就好比坐上了疯狂的过山车,谁都无法预知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但,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人生启程,才能找到出路,哪怕荆棘丛林,刀山火海,也不会后悔。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经历风雨,又怎能长成参天大树,眺望广阔的风景呢?

03人生,是一场自我和解的修炼

有人说,与自己和解,便是与这个世界和解。

凯鲁亚克在书中写道: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只是在你从所以炎热和狼狈中归来之后,你忘记了所受的折磨,回忆着看见过的不可思议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

年轻时,执拗于探索人生,在旁人看来,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他们认为人生本不该走上这样一条路,理所应当按照常规的流程: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育,相伴到老……传统的人,会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行为、态度,去影响没有走上正轨的人,迫使你按照他们所认为的模式去生活。

这种的拉锯战,间接在干涉我们与自已对话,阻挠了我们与自已和解。

就像书中主人公萨尔的朋友迪恩,曾坐过牢,出狱后,居无定所,甚至为求营生,找了一份代停车的工作,一边谈论着女人与爱情,一边又谈论着尼采与写作。

他来自社会底层,活如蝼蚁,却不卑微。他可以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耗在酒吧与女人身上,又浪费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活在监狱中,却还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

萨尔听着他聊叔本华,却从来没听懂他想要表达什么。当我们提议自驾横跨美洲大陆时,他激动万分,马上抛下生计,说走就走。

在世俗的理解中,这样的人四处游荡,不务正业,劣迹斑斑,对婚姻家庭毫无责任感。然而,他身上那种自我的光环,却又深深打动着旁人。

很显然,他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他只为自己而活。

一个人,只有完全接纳自己的优缺点,才能与自己和解,活出他想要成为样子。

04你喜欢的,便是你的生活

虽然,迪恩的活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但萨尔欣赏他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是想做的事,他就不会压抑自己。就像他明明是个停车的临时工,却能在每一次接活的几分钟,像一名专业的赛车手一样,敏捷而精准,细节处,他使身边的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激情。

就像国家一级演员何冰,在对年轻一代的演讲中,感叹: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真该好好看看当下的年轻人,把传统的变成了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了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了大众的……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与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那些曾经人们眼中“垮掉的一代”,在他们追求自己兴趣的路上,创造出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因为不走寻常路,最终,闯出了另一片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而这份动力,源于每一个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追梦人,那些曾被视为“垮掉的一代”,正在悄然崛起。

乔布斯,曾作为改变世界的创新领袖。因为早年父母造成的家庭阴影,使他在年轻时也曾离经叛道,当他感到迷惘时,选择了辍学,逃离尘嚣,前往印度朝圣,他也曾抛弃女友,甚至不与血亲相认。

可这些过往,并没有影响他对热爱的事业,执着追求。他了解人性的需求,他懂得美学对生活的意义,他善于联想,他选择不落俗套的同伴,他提倡另类思考,他出售的是梦想而非产品。

因此,他把喜欢的元素,融入到产品中,把理想的生活,带给了有同样追求的年轻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巨人。

《在路上》有一句经典的肺腑之言:我们非去不可,在到达之前,永不停止。

从作者写书的立意上来看,《在路上》不是一本人生指南,它只是在你沉沦时的一记重锤,敲醒你心灵深处的渴望,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对于本书中提到的那个时代,年轻人荒诞的经历,曾被许多媒体评论家所不屑,我也并不苟同于以这种极端放逐的形式,标榜人生信仰。

然而当你过着一眼可看穿的未来,如坠死海,激不起半点波澜时,为什么不为自己再活一次呢?

对于生活这条平凡之路,你是选择怎样的信仰,成为自己的继续前行的动力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