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读后感3000字

《都柏林人》读后感3000字!

作者:宝藏

《阿拉比》是乔伊斯的一篇很经典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以一个童年的视角,写一个小男孩获得成长的一刻。《阿拉比》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小心翼翼地喜欢着小伙伴曼根的姐姐,每次曼根的姐姐出来到门阶上叫她弟弟进屋吃茶时,他和其他的小伙伴就躲在阴影里,看到半开的门将温柔的光打在曼根的姐姐身上,在半明半暗中勾勒出来她的身材,小男孩便觉得曼根的姐姐动身子时裙子的摇摆和发梢的移动都是美好的。

他还会在一个又一个的清晨,守在窗户口,看到曼根的姐姐褐色的背影时,就会一路小跑,还要拿一本书做掩护,紧紧跟在曼根姐姐的身后。然后在分叉的路口,又突然加速,跑到曼根姐姐的前面,匆匆对她说一句早安。精心制作一次又一次的偶遇,但又要故作漫不经心。曼根姐姐的形象经常在他心里出现,无论是喧闹的市场,还是傍晚的街道,无论场景多么杂乱,可只要曼根姐姐的形象浮现在他的眼前,他便觉得“自己正捧着一个圣杯安然在一大群仇敌中走过”。

那个时候于他而言,曼根姐姐是他在杂乱生活里的一束光,只要她出现,就会有光亮,他身边的黑暗也会遁于无形。

他也终于明白,他对曼根姐姐的情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重复了很多次的:“哦,爱,哦,爱。”

尽管每一次遇见,他都努力装作风平浪静的样子,内心却惊涛骇浪波涛汹涌。他一日又一日的期待着,和她擦肩而过。终于,曼根姐姐和他说话了,问他可否要去阿拉比市场,他本没有要去的打算,却还是不受控制的说了要去。

姐姐因为要去修道院去不了阿拉比,便颇有些羡慕的对小男孩说:“你可真走运,阿拉比是一个很有趣的集市。”

也许是小男孩心中的“哦,爱”又开始作祟,他居然承诺曼根的姐姐要从阿拉比带一件礼物送她。说出这个承诺之后,他便苦等周末,中间那些原本稀松平常的日子在他眼里变得有些面部可憎,他甚至觉得这原本正儿八经的生活不过是一场儿戏。

他提前就和婶婶说周六要去阿拉比集市,在周六的清晨也提醒叔父,可大人没把他的话太放在心上。他心里百般焦急,因为他自己没有钱,他需要叔父给他一些小钱,可以让他去阿拉比集市,并买一点可爱的小玩意带给曼根的姐姐。可大人转身就忘了这件事,他听着时钟的滴答滴答声,内心变得更焦灼,他又一次站到了窗口,渴望再看到那个棕褐色的身影,却没能如愿以偿。

时钟过了八点,叔父还是没有回来,婶婶便对他说:“恐怕这个礼拜六晚上你不能去集市了。”

然而他的眼睛却始终盯着钟表,九点钟,叔父回来了,叔父的饭刚吃到一半他就要叔父给他钱,他要去集市。好不容易拿到钱的他,大步朝着车站走去,时间已经很晚了,车站只有一趟车了,那是一趟去集市的专列车,列车上只有他一个人,他就乘坐着这趟末班车怀着即将完成使命的骄傲心情到达了阿拉比市场。

此时,已经差十分钟就十点钟了,集市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他带着一些怯懦走在沉默的集市中间,细细地瞧着一个摊位上的陶瓷花瓶和雕花的茶具,却听见摊位上一个年轻的女子和两个绅士在说笑。

“哦,我从没说过那样的话。”

“哦,可是你说过的啊。”

“哦,可我就是没说过!”

“她难道不是说过的吗?”

“说过的,我听她说过。”

“——哦,这是瞎说。”

听到这些谈话的小男孩愣了愣,然后在年轻的女人问他是否要点什么时,他却摇了摇头,咕哝了一句:“不,谢谢。”

然后一个人喊要灭灯了,他头顶上层的光亮便全黑了。

然后书中的结尾是:“我抬头凝视着黑暗,发觉自己是受虚荣驱使,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我的双眼燃烧着痛苦和愤怒。”

我突然想起王家卫曾经说过一句话:‘不是嫉妒,只是觉得时间残忍地磨掉了他的真心,他那时得多疼呢?”

可是,也有很多人,他们的真心是在一刹那就破灭了,那他们那个时候又有多疼呢?阿拉比中的小男孩,在听到那些男女之间调情的话之后,他心目中曾经像圣杯一样圣洁的爱情,顷刻间就瓦解了。他信誓旦旦留下的承诺,却发现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就像那段调情的话最后两个字:“瞎说。”

曼根的姐姐也许只不过是对他随口一说,相似的话,她也有可能对其他的小伙伴说过,自己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可自己却自大的以为那是曼根姐姐对他的偏爱,所以,小说结尾的他便觉得自己被虚荣驱使,又被虚荣愚弄。

那个纯洁向往爱情的男孩子,那个将心上人随口一句就奉为圭臬的男孩子,那个乘坐末班列车也要为心爱的女孩子带回来小礼物的男孩子,终于也随着那趟末班车,永久停留在了阿拉比。

那个童年时坚定不拔的相信没有了,他双眼燃烧的痛苦和愤怒覆盖了他一直以来因为曼根姐姐而得到的欢悦。我想,从集市上回来的小男孩的以后,或许就像是小说开头所提及的那个无人居住的老房子,避开邻近,独占一方,带着一副冷静沉着的面孔,体面的生活。

他再也不会因为灯光勾勒的身影,而心驰神往,也不会再因为那个人的名字,而调动全身血液喷发愚蠢的激情,他的目光也不会再牢牢锁定那个棕褐色的身影。

日后面对所有的嘈杂喧闹,也不会再有圣杯护体,他只能头也不回的扎进他曾经认为儿戏的生活里,继续生活。也许,看到这里的你,也会带着心疼的情绪为小男孩唏嘘不已。起初的我也是这样,这是一段极具波涛汹涌而顷刻覆灭的感情,这段感情甚至没有极致地盛开,就鸦雀无声地凋落。

可是,也许曼根的姐姐没有瞎说,也许他真的是被偏爱的那一个,也许她也在满怀希冀的等待着他的礼物,也许,也许便是另一栋心中高楼的坍塌。

我曾经认为那个对待情感十分坚定的男孩子不见了,他听到了那些谈话,便把那些谈话联想到曼根姐姐的身上。

那么,他对曼根姐姐的形象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可能他也不清楚,他曾满怀激情在内心嘶吼的:“哦,爱,哦,爱”又是什么样的呢?读后感www.simayi.net他把对曼根姐姐的爱扩大到自己世界的全部,却在短暂谈话的犹疑之中,这个世界就崩塌了。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像一点一滴从地基开始就深深打牢的世界,倒像是一个缥缈的海市蜃楼,不是他看清了,而是爱本就不存在了。

也许是他的爱不在的那一刻,才是他童年真正消失的那一刻。就像小的时候,我会小心翼翼的从池塘边捉一只小蝌蚪回家,我不会多捉,就只捉一只,把它放到白色的透明盒子里,一路上想要迫不及待地回家又不忍心晃到它。

那个时候的我以为我捉到的是一只小青蛙,所以我满心欢喜的幻想着它一点点长大的样子,然后就那么一路把它捧回了家。回到家,手中的蝌蚪还没来得及放下,奶奶瞄了一眼便说我捉得是一直蛤蟆的蝌蚪,我听完吓到手抖,盒子一下就摔在地上。

蝌蚪连水一起洒在水泥地上,我没有去捡那只蝌蚪,反而有些厌恶,因为我一直都很害怕蛤蟆。后来我也不知道那只蝌蚪去了哪里,也许被奶奶用扫把扫到了下水道里,也许葬命于某个垃圾堆里。只是从那以后,我对青蛙也有了阴影,看到了小蝌蚪也不再去捉。长大后,有一次,我跟奶奶聊起此事,奶奶却说,当时她只是瞄了一眼,哪能看出来是蝌蚪还是青蛙,只不过吓唬吓唬我罢了。

我听了以后沉默了很久也没有说话。当我想起了这件事,再去看《阿拉比》,我好想揪着那个男孩的领子告诉他,你该自己去判断一下真假,而不是因为旁人的话,就灭了自己心中的光亮。

可惜我不能,因为生活中太多的人就是这样失去的童年。不是因为那纯洁的爱恋幻灭,而是因为,我们再也无法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幻想。当我们懂得对外界的言论做出让步,当我们因为那些言论动摇了自己的内心,我们的童年就丢掉了,但是,我们管这个叫成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