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挪威》读后感3000字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挪威》读后感3000字!

作者:四方

作为10岁孩子的妈妈,最近在网课和作业充斥的很多个间隙,我都接收到了“叛逆”的讯号。这个一点就着的小炮仗,你不知道她在什么时机脾气炸裂。可能是在完成一门功课,忽然发现科学课老师又在催着上传新笔记照片的时候;或者是她埋头读读了几十遍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你忍不住提议出门玩一会儿的时刻。曾经依偎在怀里要求“再讲一个故事”的小可爱变身浑身是刺的豪猪,她房间门上贴着的纸条“请先敲门”像划过天空的信号弹,预示着一个新的阶段即将到来。

她的小世界正慢慢扩大,也正慢慢向我们关闭。不过,我今天要分享的,却是关于我如何每天都被她邀请的。

对,是被她邀请进入她的世界。

即便是刚刚争执过,我还在气头上,她也会忽然推门进来说:“来,玩穿越吧,这次从哪里开始?”很显然,她并不是想要来和解甚至是道歉的,从她发光的眼睛里,我发现所谓争执并没有在她心里留痕。而我们每天最幸福的“穿越”时间到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玩穿越”,就是从她幼儿期持续到现在,几乎每天都在玩的游戏——演故事。睡前读过的故事、看过的电影,包括现在打的手机游戏,都会成为我和她“穿越”的场景或情节。比如,很长时间里我们一个是阿秋,一个是阿狐;后来有段时间我们是哈利·波特和小天狼星布莱克;更长久的我们是失去双亲的两姐妹,在各种故事里穿行,有时候是《猫和老鼠》里的老鼠姐妹,有时候是在世界末日的大洪水上驾着木筏,靠回收海里的垃圾求生的两姐妹。我们还扮过神奇的“洞底人”、找牛的“好心眼儿”、阿尔卑斯山麓捣奶酪的少女、在莫斯科被间谍跟踪的外交家,等等等等。在“穿越”中,我们形影不离,我虽然配合得漏洞百出,却没有被她拒绝。

这些年,她用故事和游戏,一手打造了另一个丰富的世界和能让她安之若素的小生境,并慷慨地邀请我进入。在这个小生境中,她既是主宰者,也是探索者,故事则是一条通路,通向没有尽头的未来。

不单是我,很多日常的“物”也被她安放在这精神的一隅。比如,她与我家单元门外的小灯心意相通,常常有内心的对话,小灯会出现在我们穿越到宫崎骏世界的很多时刻;《中国故事》的作者一苇送她一块被大海冲上岸的石头,她会带石头穿越到世界尽头,在木筏求生的故事里,这块石头洞悉末日和未来的一切秘密,帮助我们乘风破浪——这源自“讲了100万次的故事”的北欧故事里面的《太阳以东,月亮以西》中那块洞悉世间秘密的石头。

在这个不被打扰的小生境里,她为自己创造目标、制造困难、解决困难,甚至构建秩序——自我的、社会的、道德的。我常常感叹,故事和游戏令她和有幸被邀请的我,不出家门,就投入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是的,她在游戏中所设定的情节并不逃避现实,不但善恶生死自然流动,那些细微的日常也常常出现。她带着我在真实和虚构之间穿梭自如,随着素材的丰富和创造的日益复杂,也伴随着现实中,劈面而来的各种新鲜刺激和矛盾冲突,她一天天长大。

在她入睡后的深夜,我常常反刍我们“穿越”的细节,思考一个小孩子超强的感受力、从内心出发的不可抑制的表达欲、浑然天成的哲思和不竭的创造力来自哪里。当然,并不是我的孩子特殊,反而是,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呈现出这样的丰富,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的表达都得到来自他们精神和外部世界的支持与回应。如果说,我有幸做过一些什么,推动她构造自己的世界,同时才能被她邀请,能不被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抛下”,那可能只有一项最原始的活动:每个夜晚讲故事、读故事书。

人类与故事的关系,正如席勒所说:更深的意义寓于我童年听到的童话故事中,而不是生活教给我的真理之中。

经历近十年的“讲故事”和“演故事”,我对这句话这样理解:故事所蕴含的人类心灵的秘密,早在听故事的小时候就进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读后感www.simayi.net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有故事的滋润和回应,我们获得复杂却又充分的童年期。这样的童年期因为故事而不被打断,不被过早结束,我们的心灵才获得充分的舒展。我观察到的“演故事”,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讲述、演绎、创造和打破的,不是个人的经历,是在预言人类的根本,故事教会她看到根本,也教会我这个成年人看到根本。

举个近期发生的例子。

我手上的这套“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其中大部分故事,我都给孩子讲过。有一天,她邀请我玩两只小老鼠“木筏求生”的穿越游戏。

“咱们两人物资用尽了,忽然在大海上发现前面有一个小岛,小岛上竟然只有一棵树,树下有一个洞,咱们大胆地走进去,发现里面真是别有洞天啊,都是古代人的样子,好吃的东西应有尽有。”

这里面有我给她讲的非洲故事《洞底人》的影子。我们开始演绎,洞里面的人比原来那个故事里的人要复杂,有的愿意送给我们好东西,有的对我们充满敌意,要赶走我们。她沉浸在故事里,对那个不友好的“洞底人”说:“你知道什么是大海吗?”我扮演这个“洞底人”说:“我不管什么是大海,这里不欢迎老鼠!”她说:“不,我们是看到过大海上的太阳的老鼠,还知道一种味道叫咸味。”我说:“那快些带我去看看大海。”她说:“那你很可能遇到世界末日的。”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即兴说出这样的台词,非洲的《洞底人》故事里,洞外面的世界是饥荒、善良、贪婪和报应,洞底的人是安稳和满足。她编的洞底人,依然有这些元素,外面的世界是末日的大海,却更令人向往,故事所映照的心灵像大海一般阔达。站在原始的故事的肩膀上,真的像站在一片无边的大海上。

我很喜欢给她读民间故事,因为民间故事像大海,或者像土地一样,来自人类心灵的更深处,拥有更原初的力量。与现代的很多童话故事相反,被口口相传百年的民间故事蕴藏的正是人类的童年期,弱小的我们面对强大的自然迸发出的勇敢、直率、幽默、机警,以及这些品质的另一面,懦弱、恐惧、愤怒、笨拙,那时的人类外在的能力看似是弱的,但被催生出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强大——故事携带这些基因与一代代孩子相遇,并共建着心理基础,不断被孩子演绎,伴随他们不断去为未来做好某种准备。

我庆幸带着孩子读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故事和童话,在这些原初的故事里面,人类从来不是独霸世界的主角。所以孩子演绎故事的时候,才能没有丝毫傲慢,看到其他的存在,不管是动物还是花朵、石头还是大海,都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这些民间故事里面,有充沛的情感和精神,人类可以手指着上帝大声抱怨不公平,也会因为想要学习害怕这种情感而谦卑求教。当然,毋庸置疑的是,读来自世界各地的、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是去认识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同胞的最好方式了。

每当接到孩子演故事的邀请,我都庆幸,是故事做了我们连结的桥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