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验与教训》读后感3000字!
拿到这本书是在一个月之前。虎嗅推荐的,它的推荐语我很喜欢,“用两杯咖啡的价钱与最智慧的大脑对话”。这句话具备了消费理论里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明白的告诉消费者我要付出什么,而我将得到什么。但是令人很无奈的部分在于商家并不是朋友,如果是好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他会说,这是一件将会消耗你一周时间,放弃出门玩乐而且对大脑的清醒有极高要求的事,同时你会收获一个可能有用也可能没有用的感觉体验——除了在未来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去思考,否则它将一无所用。
对的,虎嗅告诉我的是书很好,朋友告诉我的是一本书除非你花时间去读,然后给出反馈,否则将一文不值。
事实上我在三周前已经看完了苏世民先生的这本新书,当下就有了把看完以后的想法写出来的冲动。然而第一个周末去玩了,第二个周末出差了,我这周想,“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这个周末了”,于是从昨天周六开始把书拿出来再翻了一下。
天鹅绒的封面,感觉像是热敏纸一样的纸张,大红的书签,挺有意思的
越重读这本书,我就越发现书里给我的东西很多,我指的并非那些直接受用的东西,而是约束我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书中有大量的“苏世民成功15大法则”,“黑石成就卓越的10大原则”等等,仿佛不用去多加思考,将这些不长但是看上去很深刻的法则移挪出来就可以成就一篇执醒世人的好文章,当然也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带领受本书影响甚重的年轻人走向成功。
但是我写不出东西来,哪怕只是一段话。
我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毕竟我是学经济出身,这么多年也算是跟行业熟络,黑石的丰功伟绩也多少有些了解,看完这样的一个全球性的商业领袖写的书难道学不到东西么?
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这篇公众号我是想讨论这个问题的,它困扰了我整整一旬的时间。
我觉得写不出来东西其实并不是一个很丢人的事情,反而这让我非常有兴趣的去探讨“为什么写不出来”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最大的概率就是我的能力不够,还没去发现那些隐藏着的,具有共识的和规律性的东西,有小部分的概率是作者的水平不够,书中有大量的对表面化的东西做感性的艺术化加工,这个部分的重灾区是几位央视主持人写的书,例如白岩松和柴静的书就很典型,我称呼它们是“对感觉经验的情欲化加工”。
而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今天想要探讨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于世界的描述介于抽象概念与表征之间,是一种人为程式化加工后的产物。
我想到了老虎机。如果算投入和产出比的话,老虎机是全世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个机器,而且它站在现金流的角度上,会甩出第二名十几条仙岳路这么多。老虎机的游戏机制并非赢钱,而是当你投入筹码的时候,你一定能让机器按照你所了解它所设计的那样转起来,当你按下那个硕大且一般为红色的按钮时,屏幕上的图案会慢慢的停下来。在电子时代它能在视觉上营造类似于当年转盘的那种动力停止输出后在摩擦力作用下的速度衰减感。
它代表的是一种正向反馈机制,就是你很确定你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直接结果。它是心理学家描述中所有人类都需要的“安全感”的反面,也即——筹码投入——游戏一定会开始——按下按钮——转盘停止转动——静止后开奖的确定性机制。
正如吸烟常常并非身体需要尼古丁,而是情感上需要一样,绝大部分玩老虎机的玩家投入筹码时都不会想我这一些筹码要赚几倍回去,然后精确的计算今天的投资收益率(ROI),他们只是在思想上被这一套精心设计的确定性机制说服——事实上制定赌博规则和设计赌场的都是人类中最聪明的大脑,他们的学历往往碾压我这种普通人;然后在身体上机械的投入筹码,按下按键,再投入,再按下。
我并非说苏世民先生的书所代表的的思想逻辑是老虎机的模式,当然苏世民先生的书所表达的思维和他本人也不一定一致。我的意思是他所总结的这些原则,有多少是对于真实世界的规律性探寻。打个比方,当一份香喷喷热腾腾的披萨送到我的面前,二次元服务生说王总请赶快品尝吧的时候,我不由得想我为了这块披萨付出了多少钱?我的付出和收获是什么?我想要的真的是披萨么?还是二次元本身?
当然也偶然会想为啥这个披萨店的服务员是二次元妹子呢,糟了,这是一个看似充满矛盾但是偷偷的有点喜欢的感觉。。。。
英国的政治哲学博士马修.克劳福德在他的书里说,当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是经由表征调解时,会导致精神碎片化与武断。我们首先发现自己并非出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与真实世界的相遇是个人的,快乐的,人造的现实只是苍白的赝品,它终将失去对我们的掌控。
它的意思我打个比方,比方说我们看到苹果掉地上了,这是一个表征。我们就会认为所有有重量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来,那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也是围绕着我们转的,可能是因为它转得太快了所以没有像苹果一样掉到地上去。这个表征呢,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世界的主流,直到上帝说要有光,然后啪咔,牛顿出现了,他搞出来以万有引力为基础的机械物理学。所以之前的我们理解世界的那种表征呢,不对了。那这个苹果掉地上的事情是不是真实的世界呢?当然是。那由苹果得出的全宇宙围绕地球转这个事是不是对真实的世界的规律性描述呢?当然不是了。
所以所谓的与真实世界相遇,最完美的描述是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用数学去构建这个世界,这玩意不能有错的,起码在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机械物理学能应用的小世界里必然是非0必1的。涉及到量子力学的世界中它当然不止一个答案,比如你看那只猫的动作都会影响那只猫,但是到了这个层面,“真实世界”意味着不是一个单一答案,而是一整套理解真实世界的学科体系。
人造的现实比如老虎机,比如抖音,我们把他们在手机上放到“娱乐”的文件夹中,但是他们并非娱乐性的,他们就如同文上所述,是苍白的赝品。比如隔壁卖莆田卤面的江西兄弟说他有正宗的古树普洱,一提3660块,最后一批了。童叟无欺,因为跟我关系好才特意割让。
食草动物的眼睛一般在两侧,食肉的在中间,当食草动物从前面看你的时候,可能表达的是关于表象世界的迷惑,比如动作片里主角经常蒙住眼睛然后靠感觉反击,神功大展把对手打败
它终将失去对我们的掌控,指的是对真实世界的观测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的种子在于理解那个最基本的,脱离人的社会属性的自我,读后感www.simayi.net这种自我必然伴随自传式的回忆,这种回忆产生的过程中,人对于环境的抑制是充分且必要的一个环节。人们通过对表征世界的自我构建,伴随着自传式的记忆产生,不断的去理解他所处于的“真实世界”。
是不是说得太复杂了?如果看不明白的话~我简单点翻译,多跑出去户外玩,少看手机多撸串。
你说苏世民先生的书是非真实世界的描述么?是苍白的赝品么?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他对于世界表征的描述,并非等同于我们对于表征世界的描述,而且隐隐中有一种妨碍我们构建一个系统的、属于自我的表征世界的过程,这是值得提出来的。而且比如对于风控描述的偏少,同样是妨碍我们理解金融市场作为真实世界一部分的核心要点。
当然我反对的是那些让读者不需要思考就能有二次元妹子送上来的披萨,“苏世民成功15条法则”、“黑石伟大的10条定律”这些东西。毕竟我猜华为成功的15条法则可能跟黑石一条都对不上。而这些法则和定律既然在书本中每一个章节的末尾出现,而且时不时还有黑底白色的大字出现,所以我对于本书所阐述理念的方式是存在疑问的。
进而如果把苏世民先生成功的这些铁律照搬到我们自己的公司和我们自己身上,这是不恰当的,这就是我这一旬深深思考而无法动笔的原因。
之前见过有一家企业的企业主是女性,看了雷达里奥先生的《原则》之后大为感动,说公司以后一定要坚决按照达里奥先生的《原则》来执行公司的“原则”。我听了就很奇怪。后来听说最近风闻桥水爆仓事件出来以后这家企业连忙声明说跟桥水没有业务关联,我想了一下,还是很珍惜能我的运气挺好,有一个机会去思考表征和真实的这个话题。
这一段不扯了,表征的构建是对于真实的核心要素,毕竟如果连1+1=2都要反对和思考为什么1+1=2,那就有问题了。这一段的核心跟大家说了“谁”,“处于”,“哪里”的这个事。
至于大伙儿要怎么去构建,通过什么方法去构建,这种执行层面的话题并非本文能给的,而且大家如果看得明白的话,其实我恰恰是反对通过统一的方法论去给出执行层面的建议的。
“转折”与“企业家精神”!
我都快写完了,还不写苏世民先生的书这是很不好的,未免有点蹭热点的嫌疑。其实我这个破公众号,阅读量不过500,也没啥好蹭的,毕竟蹭进来以后会取消关注的。
我吧,还是喜欢大家坐下来,聊聊怎么把一切变慢的话题。慢了,就通了。尤其是需要做决策的同志们。
在我不认同的标语化的部分和风控缺失之外,我想讲两个关于《我的经验和教训》里的内容,这里面一个是转折,另一个是企业家精神。这本书说的啥其实不复杂,买回来翻一翻就行了,我用这句话掩盖了不知道怎么写正儿八经的读后感的尴尬。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写他的童年咋样咋样啊,在雷曼咋样咋样啊,在黑石的创立之初,在黑石的用人,在宏观经济和金融危机的等等,这样就算我写到了吧。
发布于 2020-08-18 18:38:44 回复该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