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读后感3000字

《小手》读后感3000字!

作者:Neko

如果哆啦A梦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答应送你一个礼物,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时光机、任意门、初次印象印章、回忆香水、寻人伞……

相信很多大人都会选择时光机,然后穿越到童年吧。成年后总是怀念童年,童年有种棉布被清水涤干净又被阳光晒得暖烘烘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把脸埋进去的味道,童年记忆被反复洗涤晾晒后,已有些褪色泛白,留下来的全是温暖和纯真,轻盈得不沾一丁点怨毒。

不过,童年时光真的那么美好吗?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回忆起童年经历过的情感和放纵的幻想,但这些都不可避免地被怀旧的修图笔美化,即使是强烈的愤怒和痛苦的记忆,也会因为时间的距离而改变,失去了本来的真实。

在我们小的时候,每一件事都能记得特别清楚,仿佛永远也不会忘记,长大之后,童年的真实感受竟像身外之物一样遗失了,再也无法用孩子的视角去面对这个世界,理解不了她们的思维方式,也体会不到她们的情绪反应。

许多作家试图捕捉这种陌生感,试图模拟童年的真实感受,还原儿童的世界观,但也只能调制出一种似是而非的意象。但在安德烈斯·巴尔瓦的笔下,他将童年时混沌的悸动还原得如此精准,令人毛骨悚然,比如这本纤巧又令人着迷的《小手》,替我们找回了遗忘多年的感觉——像孩子一样触摸世界的感觉,还原了半是童话、半是噩梦的童年。

我们不是孤儿,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被欺凌、被排斥、感到孤独时求助于玩具安慰的童年记忆,这也是《小手》的成功之处,尽管题材怪异,它却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这部小说是在悲剧中揭开了序幕。经历车祸并受到重伤的玛丽娜被告知:“你爸爸当场死亡,你妈妈死在了医院。”玛丽娜还不太懂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这两句话就像一道垒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墙,这个七岁的孩子回过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了,爸爸妈妈和过去的幸福生活在墙的另一端,她再也看不见她们了。

人们希望她能听懂那句话。可这孩子偏偏不哭不闹,不做回应。女孩似乎一直游离在这句话的边缘。也可能只是想象力不会去触碰那些它无法理解的领域。那句话依然如大人们的黑皮鞋一般光鲜、干净、肤浅。

心理医生送给玛丽娜一个洋娃娃。她叫它“玛丽娜”,把洋娃娃当成另一个自己,小心呵护着这个美好、脆弱、未受过伤的小东西,和它形影不离。

被送到孤儿院的时候,玛丽娜紧紧抱着洋娃娃,这个无意的举动在潜意识中惹恼了面前的女孩们——这个新来的女孩拥有一个她们从来没拥有过的东西,一个让她们喜欢、也让她们嫉妒的东西。

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孤儿院女孩们的集体性格外强烈,她们从来都不是个体化的,她们习惯了彼此一样,怀着同样的心愿,没有秘密可言。如今,玛丽娜的到来使这个整体感受到了威胁,仿佛一个局外人搅乱了女孩们原本乐在其中的游戏——以前,这是一座欢乐之城,我们很开心。

玛丽娜从未真正融入到孤儿院女孩的集体,女孩们也从未真正接纳过她,因为她们嫉妒玛丽娜:

她们发现玛丽娜看过她们没有看过的电影、去过她们没有去过的迪士尼乐园、玩过她们没有玩过的游戏、知道她们不知道的东西,这种“比较”行为时刻着提醒她们的失败感。

最重要的是,玛丽娜闻起来和她们不一样,玛丽娜身上还有着家的味道,这个味道让没感受过家庭温暖的女孩们嫉妒得发狂。女孩们源自“我们比她先到”的优越感瞬间崩塌了,此时,“我们比她先到”反倒成为了一种耻辱,没有见过世面的耻辱,没有感受过家庭温暖的耻辱。女孩们无力反击,因为她们生来就被送到孤儿院,这些是她们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

尽管玛丽娜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她的存在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女孩们的贫瘠,这在女孩们看来就是玛丽娜对她们的嘲讽,也是玛丽娜的原罪。

我们游走在玛丽娜记忆的边缘,疲惫而渴望,哪怕我们意愿再强烈,也依然无法赋予这些画面以生命。突然之间,我们厌倦了这种尝试,而我们的意愿也化为了愤怒,对这个太过强大的女孩的愤怒。

起初,女孩们偷偷欺负玛丽娜,她们靠得很近,下午准备狩猎的狼群,眼睛闪闪发亮,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欺负马丽娜,不是拿铅笔戳她一下,就是偷偷绊她一跤。

不知为何被女孩们排斥在外的玛丽娜如同一只受伤的小兽,在满是荆棘的林中徘徊着。她只能抱着洋娃娃,和洋娃娃形影不离,读后感www.simayi.net它来自孤儿院围墙之外,来自于玛丽娜的前世,把女孩们排除在外,也是玛丽娜随身携带的小小庇护所。这又使女孩们更加妒火中烧:“她为什么不主动来爱我们,偏偏去爱那个破娃娃呢?”这些女孩们就像可怜的、饱受爱的折磨的邪恶女巫,爱着某个人,却对自己的爱束手无策,只能哭泣着远离。

其实玛丽娜也渴望着女孩们的亲近,但她不愿放弃自由,渴望融入集体,又不想失去自我。而女孩们这个集体也是独断、排她性的,拒绝接受异类,如果不能被其同化,就只剩下被驱逐的命运了。

女孩们无法摧毁玛丽娜,于是她们把玛丽娜的娃娃掰成了碎块,埋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玛丽娜意识到,自己被排斥的原因很简单:我是与众不同的。

吃饭的时候,玛丽娜抬起头,忽然发现其她女孩的狼吞虎咽像是饥饿已久的野兽,狼狈,不堪,丑陋,她们往嘴里塞饭的方式是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受到过良好教养的玛丽娜不能忍受的,这一幕让她感受到恶心。于是,玛丽娜开始了绝食,用身体的痛苦消弭情感的创伤,她不想和野兽一样女孩们为伍,堕落成她们吃饭的样子,她想和她们不一样。这份与众不同让玛丽娜暂时得到了女孩们的敬畏,也给了她笃定的优越感。

玛丽娜成了一个小小的圣人,这更加让女孩们妒火中烧。该怎么战胜玛丽娜呢?在她们看来只能狠狠揍她一顿,在身体上对她进行羞辱,把她踩在脚下给她们带来一种阴暗的、鲜活的欢愉。但是这个女孩还会呼吸,还活着,她的记忆还没消失,女孩们在施暴的时候惊讶地发现玛丽娜的眼中划过一道无声的闷雷。

“今晚我们做个游戏,每天晚上都有一个人扮洋娃娃。洋娃娃必须乖乖的,但我们也要对她好,告诉她我们的秘密,因为洋娃娃爱我们,因为我们也爱她。”

失去洋娃娃的玛丽娜发明了这个游戏,她渴望通过它被女孩们接纳,被肢解的洋娃娃在玛丽娜的怪异游戏中又复活了。

夜晚降临时,女孩们集体陷入了温暖的催眠状态,给洋娃娃毫无保留地送上湿润的亲吻和黏糊糊的爱意。

太阳升起后,女孩们从催眠中苏醒,重新穿上冷漠、怨恨的外衣。连玛丽娜自己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白天女孩们会继续欺负她,而晚上她们会像提线木偶一样听命于她的游戏。这些女孩们如同有着两副面孔的雅努斯神:游戏的甜蜜中残留的,仅有那令人费解的敌意。也许她们心中珍藏着一份只在夜里游戏时才会释放的爱意,帮助她们抵御日间的愤恨。

在巴尔瓦构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逃不过被执念折磨的命运,有的执念使人孤独,有的使人绝望,在《小手》里,女孩们单一、压倒性的执念催生了一股集体无意识的破坏性力量。

很快,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岌岌可危,终于轮到了玛丽娜当洋娃娃的晚上:

圆,本来是和谐的象征,此时却成了一副手铐,一座刑具,一个囚笼,将洋娃娃玛丽娜扣押在里面。女孩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围着洋娃娃转圈圈,仿佛异教徒向魔鬼献祭的仪式,诡异,恐怖,诱人。她们对着洋娃娃喃喃低语,诉说着自己内心最阴暗的秘密。

当她们渴望(嫉妒)已久的玛丽娜以一副毫无还手之力的面目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女孩们无端生出了释放残忍的勇气,她们被那个年纪还无法理解的愤怒所驱使,对洋娃娃亮出獠牙,用让人毛骨悚然的方式表达爱意,这种暴力在黑夜中滋生出一种暗暗的、潺潺的快感,如同血管破裂之后汩汩流淌的暗红色液体,那种柔软、安静的感觉,让女孩们享受了整整一晚上胜利的欢喜。

写到这里,想起来我特别小的时候分不清洋娃娃和人的区别,总怕它趁我不注意就跑掉了,而且这个只会眨眼睛的小东西不会反抗,只会逆来顺受,我面对它的时候总会生出一种无来由的“残忍”。

不想看到娃娃粉嫩的脸,就用圆珠笔在脸上涂得蓝洼洼一片;讨厌娃娃眨巴眨巴的眼睛,就把娃娃的眼珠子抠出来;怕娃娃指甲挠到我,就把娃娃的手咔嚓剪掉;担心娃娃逃掉,就把娃娃的腿扯断了,然后抱着丑丑的娃娃:“你跑不掉了,永远是我的。”

长大几年之后,知道了娃娃只是娃娃,和人是不一样的,对娃娃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了,用花布给新的娃娃做了好多衣服,也不会再去虐待它。可惜最早那个被我祸害得不像个样子的洋娃娃已经被扔掉,再也没法弥补给它的伤害,想起来还是很愧疚,觉得它会疼。

后来,听别人说幼儿虐待娃娃的经历其实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好奇娃娃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娃娃从来就不会动,这种探索方式是中性的,不掺杂邪恶和残忍。

《小手》里的那些女孩们早已过了探索洋娃娃到底是不是真人的年纪,但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儿院,没有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引导,她们不知道该怎样应对生活变化所带来的情绪波动,只能被情绪裹挟着,无法退后一步,考虑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合适;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意和渴望,明明想靠近,却总是用一种残忍的方式伪装自己。爱,成了一种狂怒混着暴虐的折磨。渴望如同一把刀,而她们是刀柄,刺向所有她们想要成为却又无法成为的人。

巴尔瓦会不会续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孤儿院女孩们日后想起玛丽娜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