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读后感3000字

《她们》读后感3000字!

作者:祥林二嫂

母亲、姑婶那一辈大多是从村里走出来的,她们中有很多,至今仍然留在村里。在我的记忆里,她们的生活境况离我是遥远的,我几乎完全无法想象她们每天过着怎样的日子。

直到去年过年回乡,看见了久未蒙面的大娘。记忆里的她远比这俊俏水灵,如今却是鬓角斑白,脸上满是皱纹。许久未见,她激动得用手握着我,我只觉得那种粗糙感剌得我生疼。突然感叹,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乡村”这两个字留在她们身上的印记。

如今在读这本《她们》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那天见面的场景,想起了那刻印在我脑海里的女性形象,感到如此契合。阎连科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乡村的女性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她们也许是特属于那个时代的,也许是特属于乡村的,也许是特属于那个时代的乡村。但我又突然感到,她们也许也存在于现在,存在于乡村之外。

一、劳作

村里的女性每天都要做些什么?我们从电视中,从村里的亲友身上,总是或多或少能看出些图景。她们总是戴着草帽卷着裤腿拿着镰刀在田间,要么就是穿着围裙卷着衣袖拿着抹布在屋里。就像阎连科在《她们》中所描写的,“女性不仅要下田和男人一样劳动出苦力,回到家她还有一份繁琐无尽的家务在等着……”所以,在阎连科笔下,女人的劳动不叫劳动,而叫劳作,它代表的含义远比劳动更为辛苦和烦琐。

阎连科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劳作者,生产队翻地的时候她要跟着翻地,农忙收麦子的时候,她要大半夜起来收麦子,在酷烈的阳光下像牛一样拉着石磙碾麦穗,在掸了药的田间让药液毒肿了自己的手脚……即使在农闲的时候,她也要端起针线为一大家子老少爷们缝衣纳鞋,或者急匆匆放下工具,赶在一家人前回到家中做一顿晚饭。

“宛若她们生而为女人,生而就该和男人一样去干‘男人的事’,并且丝毫不能丢弃‘生而为女人的事’。”这是千千万万女性的命运,在这命运中,她们迎接着辛劳,迎接着苦难,也迎接着衰老,迎接着疾病……当阎连科的母亲终于因为过度操劳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她那黝黑的脸、苍老的面、干涸的唇、浑浊的眼,正是命运留在女性身上的痕迹。

“劳作”,这似乎就是女性脱离不开的命运,无论是乡野间种田的村妇,还是现代都市里的白领,女性在努力谋生之余,总还要兼顾着生活的琐碎,洗衣做饭带孩子……也许女性的天性如此,她们更细腻,更有耐心,更善于料理这些琐事。但也正因为她们天性如此,这些渐渐成为了烙印在她们身上的标签,和牵绊着她们的挥之不去的生活。

二、婚嫁

如果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她们》这本书不像是一部喜剧,它的悲剧色彩似乎更浓一些,而这悲剧的来源,大多都是女性在婚嫁中的宿命。

阎连科三姑家有一个表姐,自小瞌睡比较多,原本都没当做什么大毛病,结果没想到,就因为这瞌睡,竟然使她一辈子受了难。表姐原本嫁了一个人家,但日子没过上一年,就因为时常瞌睡,而且叫也叫不醒,被婆家疑心是贪睡和偷懒,所以让男人和她离了婚。

“被离婚”在当时的农村来说,对于女性可以算是奇耻大辱,尤其还是这样一个让人本就说不出口的由头。所以表姐几乎是拎着行李卷偷偷潜回来的。表姐回来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想活了”。她最终没有死成,但对于家人来说却和死了没什么两样,她独自一人嫁到了外村,甚至没敢让任何人知道她嫁到了哪。自此一去,冷暖自知,有家不能回。直到三姑去世也没有任何音讯。

有人说婚姻能够决定一个女人的命运,嫁给什么样的人,往往决定着女人将获得怎样的人生。在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还十分保守,对于女性的忠贞还有太多要求的时候,更验证了这句话的准确性。她们被认为是依附于男性的,不配有自己的墓塚,甚至不配有自己的姓名。她们不能回葬在自己的祖坟里,而只能陪葬在夫家的祖坟里,然后被夫家的后代轻视,又被自家老小所遗忘。“一切皆源于她们是女人或者女性,尤其是乡村的女人和女性。”

三、母性

如果仅仅是为了女性“申冤”,把女性置于人世的底端,去控诉女性的悲惨,那么《她们》这本书也许是不值得一读的。现如今有太多的女性,她们虽仍陷身在劳作与婚姻的困境里,却早已懂得了如何活得独立而精彩。但无论时代怎样变,身份怎样变,不变的是她们身上的“母性”,甘于牺牲与奉献,去成全整个家庭。而这才是《她们》这本书所表达的核心。

《她们》这本书里的每个女性,似乎都有这样的特性。但阎连科描绘最多的,要数他的姐姐,尤其是他的二姐,他几乎用了六节来写这个女人。写这个女人的牺牲,以及因他而改变的命运。

二姐的确是牺牲很大的那个,可以说如果没有她的牺牲,也许也难有阎连科的今天。作为一个想逃离乡村的乡村姑娘,考学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但在当时他们所生活的地方,农村户口的学生想要被高中录取,既要看分数,又要看大队和学校的推荐。不巧的是,当时姐弟二人,只能获得一个推荐名额。

时下,父母、姐姐身体状况都不好,姐弟二人必须有一个要留在家里种地赚工分,为家里分担。所以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这次上学的机会,读后感www.simayi.net就是命运的分界线。是自此留在乡村,一辈子灰头土脸,辛苦劳作,还是借着升学的梯子,一步步攀爬出这片土地,从此享受不一样的人生,这对于姐弟两人来说,就是一念之间的选择。而在这一念之间,二姐选择了放弃,把活得更好的机会让给了弟弟。这似乎是让阎连科太过难忘的一段往事,所以他在《我与父辈》中写,在《她们》中又写,写来写去都绕不开感激与感叹。把一眼望不到头的好让给别人,把一眼望得到头的坏留给自己,这也许不见得是女性的专属,但却总发生在女性身上。

阎连科笔下“好命”的女性不多,但除了女性的角色所赋予的劳作的艰辛、社会的偏见造就的婚姻的难之外,更多的是源自于女性天生的“母性”,她们的温柔善良,她们的胸怀与爱,这让她们活着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活。她们总是悄无声息地在难题中周转,牺牲自己,去给整个家周全。

如今读罢《她们》,再去想当时与大娘的相聚,那触动我的,也许正是她的身上所流露出来的坚韧与沧桑吧。我总也忘不了大娘满是老茧的手附在我手上的感觉,似乎这坚硬的皮肉,正是岁月的艰辛磨出来的壳,她们需要在这壳里,才能隐匿起作为女性的柔弱,然后像汉子一样,把自己全身心地奉献给土地和生活。

我不知道脱离了乡村的背景和时代的背景,现在还能否找到和作品里百分之百相似的女性了,但我总觉得,现如今即使脱离了乡村的背景,在我的母亲、姑婶、身边万万千千的女性身上,仍能看见这些女性的影子,无论是劳作的艰辛、婚嫁的审慎,还是在面临大事大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敢与牺牲,它们从来都未曾远离过女性,并在女性身上一代一代传承至今。这是女性千百年来的命数,而当这部作品把这命数记录下来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它背后的荣光与赞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