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殇》读后感3000字

《血殇》读后感3000字!

作者:maqqie

无论是地震、海啸还是病毒传播,大自然对人类发起的一场场考试,都考验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系统、一个公司团队乃至国家层面的领导力和向心力、个人的责任感。

那么在病毒防疫这场考试中,我们的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最终成绩又如何呢?且从《血殇》一书中窥见一二。

关于埃博拉

根据书中的描述,埃博拉病毒最早被发现于1975年非洲扬布库教区。

在《血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患者患病过程中的症状,读者虽然没亲临现场,从文字中也能感受到病毒的可怕:患了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会喷射性呕吐,胃部剧烈收缩,呕吐物能喷射到半空中两米高……第一天,呕吐物看上去还很正常,但第二天就夹杂了鲜血,看上去仿佛红色涂料。

胃部彻底清空后,开始吐出湿乎乎、状如粪便的黑色团块……这是胃黏膜出血的产物。也许还会打嗝,逐渐大小便失禁……刚开始,排出的粪便带有发白的黏液并夹杂着鲜血。随着病情加重,粪便变成黑色液体,这是肠道内壁出血的结果。

除了对免疫系统的破坏,埃博拉病毒通常还会引起患者精神混乱或错乱,死亡时身体会因震颤和抽搐而抖动。人们之所以谈“埃”色变,主要原因在于埃博拉病毒引发的埃博拉出血热以及高死亡率。

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能在七到十天内摧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他(她)死亡时身体中一小滴血里往往含有1亿个埃博拉病毒粒子。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0%至90%,当你被医生宣布患有埃博拉时,几乎宣告了你和死神只有一只脚的距离。

早发现、早报告

2013年12月中旬,埃博拉病毒通过未知的具体途径跨生物物种传播给了塞拉利昂的2岁小男孩埃米尔。

埃米尔得病后很快死去,照顾他的母亲、外祖母接连倒下。埃博拉病毒通过她俩又传播给了村庄里的助产士,助产士去外地医院求医将病毒带给了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的亲戚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又将病毒带上了公车,传播给了科尼诺奥,随后进入村庄治疗师麦宁道纳尤马的身体里。

正如作者所说,病毒如同闪电般蹿出森林,开启一条传染链,将病毒之火在马科纳三角洲烧起。麦宁道特殊的工作原因受到村子里很多人的爱戴,参加她的葬礼的人数众多,人们沉浸在悲伤中,丝毫不知道病毒正在他们中传播。最终,这场葬礼至少感染了365人。

因为社会经济条件较差、村里人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这些最初在村子里发病的埃博拉患者并没有第一时间被医护、疾控人员发现,而当地传统的葬礼习俗(拥抱、亲吻尸体)加剧了埃博拉的传播。等到调查人员了解到有人得了埃博拉已经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如果将其和几年后——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对比的话不难发现,中国在“早发现”和“早报告”两点是得高分的。武汉的意愿在病人到医院就诊,接连几个病例症状相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通过询问发现都去过同一地点,医生立马报告院里领导,并上报疾控中心,为后面的救治预防赢得时间。

综上情况,可以说,非洲国家在处理这个步骤上是失败的,得分:0。

早隔离

病毒圈和生物圈共同存在,互相渗透,就想茶与牛奶、雾与空气,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受到病毒的感染。每天都会有大约1000万个病毒粒子从空气中降落在地球的每一平方米土地上。

病毒虽小,威力巨大。要防止肉眼看不见的病毒进一步扩散,就必须要将病人及时收治,让其与正常人区隔开,当患者不幸身亡时,也无法按照常规方式处理,这对有着强烈情感纽带的人类来讲是残酷无情的。

埃博拉除了造成身体健康方面的伤害,还从患病那一刻起,伤害打击着患者的心理健康。破解传染病之法,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读后感www.simayi.net只能通过远古法则的古老和决绝解决。非洲的民众从不愿意接受医治之法,到后面送家人到医院、接受封存火化等殡葬形式,期间经历了医护人员、病毒学家艰苦地沟通和普及医学知识,家属心中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不仅仅是埃博拉病毒,每一次传染病出现人传人,依靠的就是人与人间的情感联系,爱、关怀和责任将人们紧密连接在一起,明确地定义了我们的人类身份。

在大自然发出的这份大考前,人类显得太过渺小,情感在生命面前似一粒尘埃,卑微无力。新冠肺炎爆发早期的武汉,也因医疗资源挤兑,病床不够,让轻症患者居家隔离,导致各种聚集性疫情的产生,后来创造性的建设方舱医院才解决问题。

所以在早隔离这步上,非洲人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得分:70。

早治疗

在治疗阶段,目前人类面临的很多能产生大范围影响力的传染病都没有什么特效药,埃博拉作为生物等级为4级的烈性传染病更是如此。所以早治疗阶段,更多的是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永不言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挽救生命,他们冲在一线,与病毒以命相搏。

在书中,“姨妈”在医院细心照料每一位患者直到自己也被病毒击倒;到处宣传不要接触病患的卢泊尔医生,在接生出可能患埃博拉的没有呼吸的新生儿后扯下口罩为新生儿做心肺复苏,完全没有意识他把自己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所幸产妇得的只是疟疾而非埃博拉。据事后回忆,在那一刻,几乎是医生本能的行为去救孩子,这种职业精神令人动容。

除了上面两位,书中还写到了胡玛尔.汗医生,森比瑞·贾洛、丽莎·亨斯利等等坚守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的付出对于人类医学事业、对于安抚挽救患者生命都有巨大意义。

医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医院工作之前,需要宣誓,我觉得这段誓言是对他们的职业和精神最好的诠释: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埃博拉之法,但我们有敬业的医护工作者不放弃不抛弃,我们有国际间的合作互助,我们有无数科技工作者投入研发疫苗和药物的工作,所以在治疗这一步上,人类得分:90。

03年的SARS,14年的埃博拉,20年的新冠肺炎,都是人类抗击病毒的一次次答卷。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答卷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面对未来仍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未知传染病,作者普雷斯顿给出了他的破题之策——既然病毒可以突变,那么我们也能改变。

是的,人类一直在改变中,我们与病毒的战斗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