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读后感3000字

《呼吸》读后感3000字!

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呼吸》是2020年来第一本看的书,不得不说特德·姜真的一位极具天才型的作家。记得在上看到一个梗:特德·姜和刘慈欣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答案抖机灵的回答:特德·姜和刘慈欣的区别是刘慈欣让你觉得,你努努力,也能写出他笔下的科幻小说,而特德·姜会让你放弃这个念头。当时看到这份笑侃很是不以为意,毕竟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变相的一拉一踩,不可信的。结果看完第一篇的《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就被深深的折服,敢拍胸脯保证《呼吸》一书绝对值得一读(如此笃定,着实不像我的风格)。

科幻故事大多以硬核为主,而姜却是个很温暖的妙人儿,他写的故事篇幅不长,互相独立,读来没有任何拖沓感(除了《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充满思辨与透彻,人文主义的浪漫却一点也不少,做到了终极关怀。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无法改变,只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如果我们的人生是安拉讲述的一个个故事,那么我们即使故事聆听者,又是故事中的角色。聆听和扮演认识这个故事,我们最终才能从中得到教益。』

记得刚读完这个故事时,第一篇小说《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心被撞击的怦怦乱跳,不知道看科幻小说还有呼吸紊乱,心跳加速的功能,许久才平复。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真的都无法改变么?故事的结构框架很像《一千零一夜》中魔鬼与商人的小故事,但又比其做了更加精密的递归性,让故事套故事。设定也仅是一场时间旅行并不复杂,比《降临》这部电影更加简单易懂,却又让人无比深刻。记得在看《降临》的时候我真的很绝望很崩溃,女主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事情是不可挽回的悲剧,是否还愿意再重新来过?即使什么都改变不了?《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的故事恰好解决了当时看电影时意难平的我。现在回想刚提及的问题,我想我是有答案的,现实是过去的未来,即使过去、现实和未来虽然都不能改变什么,可却能再自我故事中得到救赎,愈加深刻。

当初在读书时还有个小遗憾,文中故事背景的设定过于宗教,暗含宿命论的基调,虽然场景感很强,怎么都觉得是个魔幻故事。逻辑也是读起来隐隐让人感觉不对劲,像是个悖论,或是个死循环。但姜的书神奇的地方在于<后记>部分,他把作者构思作品的思路与来源明明白白的写了出来。给故事一个完美得解答——它确确实实是个科幻故事,“年门”的概念是符合爱因斯坦大的相对论的,所产生的怀疑也是自己无知了。另外,主人公不仅是故事参与者、旁观者、与不藏不露的静默者,最后还能统一作用于结果,结尾甚至还留有了无限的猜想,很妙很妙。

『即使一座宇宙的寿命可以预测,宇宙中生命的多样性也是无法统计的。我们的建筑,我们的美术、音乐和诗词,我们各自的生命:没有一个可以预测,因为这些都不是必然的。我们的宇宙在滑向平衡点的过程也许只能静静地呼吸,但它繁衍出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却是个奇迹,只有诞生了你们的宇宙才能与之媲美。』

《呼吸》是与作品集同名的小说,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场景,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者从时钟变慢问题,转到了机械人的记忆问题(设定人的大脑是机械的),中间缺失的部分却是关系所有人的宇宙命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是一种模式,我所存在的整个世界也是一种模式,而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到“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的生死笑谈的意境。

姜对人自身是怀有怜悯的,借机械人阐述人的存在,像机械人对自身的无知是惊人的,正如人类一样。机械人和人类极其相似的还有他们的寂寞。做个设想到亿万年后可能消失的人类,是否也像机械人这样,等待外来生命到达地球的探险。是否也能从地球残留的痕迹,畅想曾经我们存在时辉煌的荣耀和稀松琐碎的日常。这样的想法真是有点悲情,像是人工智能电影《AI》那样,外星人探访地球,也只还原了机器人小男孩独属有妈妈的一天。让你沉浸在如此悲观的想法不可自拔时,姜适时的从海里一把捞出读者。结尾的独白说的太富有哲思又太过于美好,这种美好甚至涌起了我自身能存在于现世的自豪感……我们是多么无与伦比的生命存在。但我又带有卑微的希冀,宁愿我们像机械人一样毁于自身气压不足导致的思维迟钝缓慢到停止,也不愿我们因人类贪婪本质的欲望死于自我毁灭。最后我们成为宇宙千万种物种灭绝中最可笑的那一类……毕竟在这个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统摄的宇宙里,每个个体都以某种方式融入到文明的大故事中,我们是文明的经历,是熵增洪流中的低熵瞬息。

想起海桑的一首诗:比之于树木,我也许聪明些,却未必智慧/比之于花朵,我也许智慧些,却未必和美/作为生命,我只是千万种的一个表达形式/兴许还不是最好的那一种。

『你保重,我爱你』

没想到在新冠状病毒肆意的2020新年伊始,人类彼时之间猜忌、怀疑,树立起非同类的敌对、警惕的行为。同时又不断咒骂、厌弃、憎恶、断念这个世界,沉浸哀伤、自怜中不能自拔……而在此时能读到这篇文章,能在哀怜中被如此温柔的对待。

《大寂静》是借鹦鹉之口的叙述引到费米悖论(宇宙如此广博,智慧生命一定已经出现过数次;宇宙又这么古老,甚至足够一个掌握科学技术的物种进行扩张并遍布整个星系。读后感www.simayi.net然而,除了地球,哪里都没有生命的迹象,人类把这称为费米悖论)的讨论。一九七四年,天文学家利用阿雷西博望远镜向外太空广播了一条信息,旨在展示人类智慧的同时也希望在宇宙“大寂静”中寻求联系,证明自己不是孤独的存在。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来自鹦鹉的。鹦鹉认为人类与其生活数千年了,它们比任何地外生命更近似人类,人类也可以近距离观察,甚至目光交流,但直至现在也才明白它们或许是具有智慧的,那只能在一百光年之外的偷听,人们要如何识别外星智慧呢?这点绝对是天赋型作家的厉害之处,眼观犀利毒辣,切入点非常另类,与众不同。

故事的结尾,波多黎各鹦鹉因为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开采而灭绝了,它们的语言、礼节、传统跟着一起消亡,走向了寂静。鹦鹉却在最后宽恕了人类,为人类找了借口——并非出于恶意,只是没注意到而已。它们带着圣洁之心赞叹人类创造了如此多的美妙神话,有多么了不起的想象力,这就是我们作为人拥有无尽渴望的原因。最后,鹦鹉正在离世前,给人们发送一条信息,希望阿雷西博望远镜能让人类听到的信息是这样的:“你保证,我爱你”。可人们到底不了解鹦鹉,它们真的会在我们犯下罪孽的时候,既往不咎的无限包容的说“你保重,我爱你”吗?大概也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吧!

书中的其他短篇也都短小精悍,又富于哲思,除了《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过于冗长与拖沓,但对于人类创造仿生人带来的思辨一点都不少。特德·姜很喜欢对时间和记忆进行穿插回溯,很喜欢带着某种泛化的人性及普世的规律,但同时又遵循某种神秘主义或宗教式的宿命感,很喜欢在普遍科幻小说领域中的硬核理论中,插入人文主义关怀,很喜欢超越生死的基本路径,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另外,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每一篇的后记,就像作者把读者带到思维的幕后去,看看他这些奇特的想象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唔,总的来说,比起书,我更喜欢姜的思想,真的好温柔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