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芒演义:可复制的价值投资》读后感3500字!
作者:午睡时节
古人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最近读完老唐写的《巴芒演义——可复制的价值投资》,便想起这句话来。这本书以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为中心,介绍了格雷厄姆、施洛斯、约翰伯格……等等一众伟大的投资大师的故事,读起来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读完之后,感觉有很多想法在脑海中翻涌。想到老唐说过,要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所以梳理了几个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1.关于投资
老唐这本书中可谓“群星璀璨”,在这一众投资大师中,施洛斯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
施洛斯的个人简历是这样的:
看上去,这份简历似乎“平平无奇”,可是稍微仔细一点琢磨,就会感到施洛斯的与众不同之处。
①知道自己的目标
施洛斯小时候,喜欢去一个叔叔家玩,也非常羡慕叔叔家的生活方式。而这个叔叔是靠投资股票获得成功的。耳濡目染之下,施洛斯对华尔街产生了兴趣。所以,施洛斯在毕业后去券商工作,并不是误打误撞,也不是浑浑噩噩地随大流,而是目标明确的选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以及想要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正因如此,他不但能将“在笼子里数股票”这样枯燥的工作做了7年之久,而且还在工作之余读夜校继续学习。而正是在夜校读书的经历,让他有机会去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奠定了他成为投资大师的基础。
②了解自己的个性
施洛斯很了解自己:他不爱跟人打交道,遇到问题偏向于回避。所以,有时候因为不想惹麻烦,他宁愿在利润上吃点亏。书中举了个例子,施洛斯曾经买入过一只军工股,买入价大约2美元,当时这家公司每股营运资产就有约10美元,这时大股东提出了7美元每股的要约收购。施洛斯本来是反对的,但是因为不想扯上官司,还是决定接受对方的出价。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接受大股东的报价吧?——这明摆着就是吃亏的买卖嘛!可是,从施洛斯的角度,如果去打官司,反而是用“对自己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利润)去换“对自己更重要的东西”(宁静的生活)了吧?了解自己的个性,知道什么对自己更重要,或许才是施洛斯的大智慧。
③了解自己的投资体系的优缺点。
施洛斯选择了格雷厄姆烟蒂股体系中的“低估类投资”模式。所谓低估类投资,就是分散投资多只符合格雷厄姆要求的烟蒂股,待其上涨后卖出获利,不断重复。
这种投资方法的优点是,通过低估和分散,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投资组合亏钱的风险,并且不太需要与公司管理层打交道,不用去公司调研,更不用通过进入董事会来推动公司实现价值(如分红/回购/分拆/清算等等)。
相对地,这种投资方法的缺点则是买入股票之后能赚多少要“顺其自然”,在买入股票后很长时间内股价并不上涨也是有可能的,这种投资方法,赚不到“控制类投资”那么多的钱。
然而,施洛斯深知,基于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投资方法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他并不眼红巴菲特赚了更多的钱,能够坦然接受这种投资方法的缺点。读后感www.simayi.net他曾自嘲说:“格雷厄姆的方法就这样,赚不到大钱。格雷厄姆教我们追求翻倍,最多翻倍时就卖掉了。”正是对自己个性和对投资体系的清晰认知,才能让他数十年如一日,能够坚定地执行既定的投资策略。
④了解自己的投资标的。
施洛斯在买入股票之前会做足功课。老唐在书中列举了施洛斯在发现潜在目标后会问自己的问题:
我尝试着就自己买入的一只股票,回答了一下这些问题,结果发现,答不上来的问题占了一大半。我猜很多人跟我一样,这或许就是我们“抄作业”总会“变形”的原因吧。
我们可能跟着“大V”买了某只股票,但是,对这只股票没有足够的了解。于是,“大V”觉得不确定性比较高,只轻仓购买的股票,我们重仓了;或者,当买入后股价下跌被套牢的情况下,“大V”觉得更值得购买了,我们却开始心慌、害怕,就算“大V”告诉我们“这是市场先生送的钱”,也不敢弯腰去捡;再或者,“大V”有足够的长期资金来持有这只股票,等待市场慢慢发现这只股票的价值,我们的资金却不足以支撑到那一天……所以,“抄作业”这条路通常是走不通的。
而施洛斯不是这样。从这些问题,就能看出施洛斯对自己的投资标的有多么了解了。这样的“如数家珍”的了解程度,才让施洛斯的买卖有了足够的底气吧。
老唐常常说,“真知,则行不难”。我想,施洛斯的故事可能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了。施洛斯是典型的“真知”,所以才能知行合一。我想,如果能够像施洛斯那样,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并且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有效方法,然后坚定不移地执行,我们也能获得成功吧。
2.关于生活
在书中提到的投资大师中,查理•芒格则是我最喜欢的一位。
查理•芒格的人生经历并不能算特别顺遂,他经历过离婚、丧子,还因为手术失败失去了一只眼睛。这些经历对于很多人来说,都算很大的打击。
可是,芒格没有被这样的困难所击倒,看看他的人生吧:
事业方面,他是巴菲特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不但在投资理念上深深影响了巴菲特,还为巴菲特带来了宝贵的人脉关系资源,更利用自己及其律所同事的专业背景为巴菲特保驾护航。
家庭方面,他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思想上,他教给孩子明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在生活上,他经常陪伴家人,将家人照顾得非常周全;经济上,他利用投资挣到的钱为家庭创造了很多乐趣(比如建造超级大客厅,来容纳家族大聚会;建造网球场、建造家族专用码头等等),还早早将自己的部分财产移交给孩子,让他们有能力在年轻的时候,就能站在更高的起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兴趣方面,芒格爱好广泛,他曾经自己设计房屋,开办船厂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双体船……甚至因为喜欢《影响力》这本书,而送了作者1股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
交友方面,芒格朋友众多,各行各业都有,并且凭借着自己的人品、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比如芒格的一位朋友就这样评价他:“查理是我见过的最有智慧、最成熟、最通情达理的人。”
慈善方面,芒格不仅仅捐献了大量资金,更亲历亲为参与到了慈善项目中。
如果说,要以一个人作为自己的榜样的话,在我心里,非芒格莫属。
很巧的是,在读完老唐关于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人生观对比那一章节没几天,9岁的儿子忽然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钱是最重要的吗?”我便把芒格对钱的态度和芒格一生的经历讲给他听,告诉他,钱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它是一种工具——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和愿望、过更好的人生的工具。
过了几天,孩子想让我帮他购买他很喜欢的故事音频,我问他,你愿意用自己的零用钱买吗?他稍稍想了一下,便同意了,并且说到:“我要像查理•芒格一样。”
我很欣慰,他小小年纪就知道了芒格其人。等他再大一点,我要带着他一起读读老唐这本《巴芒演义》,一起读读《查理•芒格传》,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够以芒格为榜样,度过丰富而有意义的一生。
3.关于成长
书中讲述的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故事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格雷厄姆曾经靠代客理财赚了大量的钱,声望和财富的增加让他志得意满,没有意识到使用杠杆的巨大风险,并且低估了大崩溃的杀伤力,结果在大崩溃中损失惨重。这次暴击让格雷厄姆对自己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他认识到了杠杆的危害,投资理念也从“用合适的价格去购买有潜力的企业”转为投资烟蒂股。而到了老年,他又进行了勇敢的自我否定,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投资指数基金是更好的选择。
巴菲特在投资中也是一步步进化的。他一开始学习的是格雷厄姆的烟蒂股投资模式,在一次次实践中,思想渐渐与老师产生了分歧,在查理•芒格的影响下,最终选择了“陪伴优质企业成长”的投资模式。一路走来,巴菲特犯过错,比如:投资爱尔兰银行、英国零售巨头特易购、康菲石油公司……都以亏损告终;也差点因为觉得不符合格雷厄姆投资标准而错过喜诗糖果……
他们的故事让我真正意识到,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没有谁一开始就是专家,就算是大师,也可能出错,也可以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理念和行为。所以,不要因为害怕犯错,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就不去做一件事;也不要用当下这一刻的状态来评估自己的未来,当下不那么完美也没关系。我们也许会犯错,也许会走弯路,但是只要能一直坚持学习和思考,总能有进步的。
这个道理,想通了就觉得如此简单,但是在想通的那一刻,我真的有种“松绑了”的感觉。
当我开始写一篇觉得难以下笔的文章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一开始写的差也没关系,多修改几次,会好很多的”;当我开始学习做卡片(就是下面这种图片)的时候,我也告诉自己“还没做过几张卡片呢,达不到大神水准是正常现象,多模仿多练习就好”;至于投资,我也下定决心,先从比较简单的指数基金开始投资,然后慢慢学习分析企业,通过先“守正”(投资指数基金)再“出奇”(购买价格合适的优质企业股票)的方式,慢慢搭建自己的投资组合。我想,就像老唐说的,“日拱一卒,不期而至”,我也会成长的。
还有很多细碎的感受,比如:巴菲特购买联合电车公司股票的案例让我体会到了沟通交流所能带来的价值,索普研究轮盘赌和21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热爱”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盖可保险陷入危机时最大跌幅接近97%的事实提醒我永远不要满仓某1只股票……在此就不一一细表了。感谢老唐,把这么多投资大师的精彩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可以去学习,去成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