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了船的船长》读后感3000字!
编辑手记∣将深夜埋在心底,永远仰头期望流星
接到《航海少年团》这套书的项目还是在2015年。于是从立项到出版的五年间,我见证了这套书所有的波折沉浮。比如它经手了三位编辑两位主编,曾经走上过“皇后宝座”(被列为原创书重点选题),又被“打入冷宫”(重点级别将为普通),甚至还一度沦落到险些被“处死”(讨论是否终止出版)。它也见证了我一路从谈恋爱的小姐姐变为“拖家带口“的已婚已育妇女。它还熬走了一位编辑和一位主编,迎来了一位编辑和一位主编,只有我是一路陪着它的人,直到今天它用最好的面貌和小读者们见面。这其中的跌宕起伏且听我慢慢道来。
选题会上,作者张帆说希望打造一套给国内孩子看的财商小说的时候,我的表面保持微笑,我的内心惊声尖叫。别看我们这一屋子编辑各个学历硕士起步,评论起文学挥斥方遒,但就是不能提财商,提就是硬伤。更何况,原创图书需要对内容进行反复打磨,而当时各大出版社都在扩张童书领域,大家为了快速抢占市场,都在拼命出版已经有现成内容的外版书。
虽然大家对这套书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我自己开始静下心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别人的质疑就通通听不见了。两个十岁左右的少年,穿越四百年,冥冥中被命运召唤,成就了海上财富传奇,收获了朋友,一起肩负责任,共同成长。这听起来就很热血,再加上书里的神秘礁石、人蝠大战、漂浮岛屿等等脑洞情节,一口气读下来,真的让人直呼过瘾。
看完这些,我的脑内只有一个想法:插图要酷,很酷!于是就有了插画师阿猛和大汪强强联手的黑白黄三色版画风格插画。人物的五官通通削弱,把主要冲突集中在动作上,用肢体表达一切。所有的插画场景都是我在阅读的时候边看边在脑内自然形成的画面,这是读者的第一反应,我开始想象的地方其他读者也会有同感。所以在这些地方,我就会加入插图的示意草图,然后默默把这些“灵魂草稿”交给阿猛和大汪,然后由他们“起死回生”,把一幅幅插图变成现在这样的高品质成稿。无论是船帆的桅杆位置还是拉乌岛的地形图,他们都反复阅读原著,一个字都不放过。涉及到航海方面的器具,他们就经常与作者认真讨论,在每一个细节上力求完美。最后,当这些插图和文字合而为一时,作者都感叹,这些插图与自己创作时想象的一模一样。
有了这种高格调的插图打底,作者张帆老师也开始更加有底气地期待这部作品降生。作为一名获奖作者,他的完美主义心态也被成功激发了出来,主动要求革新打磨这部作品。于是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漫长的作品打磨期,不惜不断推翻重来。于是,从书名到主角名字再到故事情节都发生了整容式的改观。
首先,作为一部写给孩子的财商教育小说,情节里的财富知识和经济理念因为需要配合故事情节,不自觉地就被弱化了,能被孩子吸收到的知识就更少了。要怎么弥补这个缺失?张帆老师说:加板块,哪章设计财商内容就在哪章后面加知识总结。主编沉思了三秒说:一本十章左右,每章一个知识点,这种密度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财富观。张帆老师说:现在也就三四章有知识点。我当时脑子一抽,说:我们可以改情节。说完大家沉默了一阵,才纷纷沉(咬)默(着)着(牙)点了点头。
苍天啊!这要改多少情节啊!不能为了引出财商知识点而生硬修改,还要让情节看上去顺畅有波澜……我也曾质疑过,这种高密度的硬核知识输出真的能让孩子接受得了吗?我带着问题去找主编,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你说的有道理。我心头一喜,心想是不是可以不用每章都改情节了?然后她道:那我们把知识总结改成互动谜题不就可以了?有问有答,小孩子喜欢这种做任务式的方式。
苍天啊!这下不仅要改情节,还要给知识点设置问题啊!我内心防线还没来得及崩溃,主编又补了一句:现在的问题不够丰满,应该设置两个问题板块,一个从情节延伸出来,分析情节背后的原理,一个从孩子的身边生活出发,让他们能发现财商在真是生活里的作用。这样看财商的结构就更完整了。你觉得呢?反驳她反驳她反驳她……我的大脑一顿操作,它说:确实是。于是我(咬着牙哭着)说:确实是。
我们需要做的是修改情节后,能从每章中找出两个引申出的知识点,设置两道谜题,还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知识理论支撑。一般书十章,四本书就是四十多章。这下不能光让作者薅头发了,作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必须坐下来帮他薅。每本书我一边跟张老师认真讨论情节,提出修改方案,张老师优化修改,一边拼命零基础恶补经济学原理。读后感www.simayi.net边际效应、棘轮效应、挤兑、对冲、沉没成本……这些叫得上名字对不上号的名词竟然也对我这个文科生敞开了怜悯的大门。张帆老师人大的经济学硕士,很多经济学相关的问题我也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慢慢我发现,财商并不只是教人赚钱,更是一种价值观,是看待问题的眼光和角度。它不一定能让人发大财,但一定能让人看得通透,过得幸福。
领悟了这一点,再看《航海少年团》这部作品就像去掉了一层滤镜,终于见到了它最本真的面貌。其实张帆老师并不只想告诉孩子挣钱有多重要,而是看待钱有多重要。而怎么看待钱就反应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善于合作、懂得感恩、勇于承担等等都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而我们的这部作品无论从情节和谜题背后都应该以此为支撑。审视了我们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的修改内容,我找到主编认真地讨论了一次,秉承这种理念第二次修改甚至重写内容。
与此同时,为了匹配精致的插图,我们在图书的版式设计和封面上也下了很大的力气。图书的版式设计从第一稿到最终状态修改了不下十版,经历了半年之久;封面从插图到设计也大大小小改过不下二十遍,也长达数月之久。从色值色相到构图位置,从字间距到字体选择,我们使出了200%的努力,让这套书达到读者80%的满意度。
各种版本的封面设计
这种近乎自虐的追求完美在脱胎换骨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之前,总会经受很多磨难。2018年,社里对未出版的选题进行了一轮评估,原本社内非常重视的这部原创财商小说不再被列为重点,理由是出版进度严重滞后,随着财商类童书品类的增加,很可能延误最佳的出版时机。2019年,社领导约谈我和主编,在听完我们阐述出版进度缓慢的原因后,直接发问:这样艰难地做一套书是否有价值?这句话问出口的时候,我知道一个“杀”字已经呼之欲出了。但当社领导看到那些惊喜的插图和满稿纸修改痕迹的时候,还是给了“缓刑”的机会。
2020年,最后一搏了。
日历一翻到今年年初,我就知道要开始进入冲刺阶段了。上半年是出版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即便出来了也很有可能卖不起来,最终还是逃不过沉没的命运。在家办公的那些日子,好像没了下班时间和日夜晨昏,我只记得自己在拼命地看稿、核稿、改稿、送审。我们甚至拉来了另一位资深的编辑同事对谜题板块进行优化修改工作,作者一遍,我一遍,她一遍,主编一遍,把所有的话术和内容都改到最佳。情节上由于做了很大改动,我们必须保证人名、物品前后对应,铺垫和伏笔前后呼应,这是一个工程量很大的工作。我们几个人连番看下来,还是会出现各种纰漏。
三审权威面前,每过一道都被打得鼻青脸肿。情节文字和插图有出入、所写知识缺少科学理论依据、情节导向太负面、谜题与情节连接不够紧密、前后文说法不一、排版出错……每次和审稿老师通完电话,都在怀疑人生。甚至有时候明明很累,但就是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稿子要怎么改,明天要追什么进度,不停地算着还有多久才能印刷。到了4月左右,深夜拉着文编老师核稿子成了常态,改一点就让神经兮兮地让排版老师把所有文件都发过来核对也成了常态。
不过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个满面焦虑的,主编也经常在晚上询问进度,和我讨论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案等等。我想我们虽然肩负不一样的压力,但都纯真地希望能尽早看见穿过黑夜的流星。
终于,五一过后全面复工了。面对面的沟通比电话里“你听见了吗”“我听不见你说啥”的沟通成本要低很多,效率要高很多。印前我们对图书的装帧和工艺也反复进行了尝试和测试,内文用纸三选一,无数次跑到印制部沟通询问,只为了给孩子们最舒适的阅读体验感。当假书被放在我手里的那一刻,我才清晰地感受到:五年了,它是真的要出来了。
五月底,我坐在去印厂的车上,在司机面前肆无忌惮地唱起了歌。那天的心情真的特别好,看到印刷机一张张出纸的时候,我听见自己的心砰砰地跳着。虽然还是出了点小状况,封面的图层被调图师傅不小心挪错位了,但是这跟之前的大风大浪相比,只能算是小涟漪。
印厂的师傅对我说:你看的真仔细。我笑笑,心想怀了五年的哪吒,好不容易生出来了,不得仔细看看少不少零件,是不是全须全尾的啊。
总结一下,这五年的时间,我结了婚,生了孩子,了解了经济学,领悟了财商教育,看懂了印前工艺,还磨砺了耐性,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大了内心,精进了沟通技巧,更懂得了感恩。这么说吧,经历了这套书,我觉得自己可以拯救世界。
之前跟同事闲聊,发现大家做书的时候都遇到过瓶颈期和绝望时刻,甚至怀疑手里的书是不是还能出得来,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但是,所有的疑问在它真的来到你手里后,全都烟消云散,你只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而它是最漂亮的孩子。
作为编辑,能遇到这样一套优(磨)秀(人)的书,和它一起被打磨,和它一起成长,非常感恩。我和它像搭档,像朋友,也互为老师,我们将深夜埋在心底,永远仰头期望流星。
去迎接磨砺吧,孩子!这句书中的话送给所有在黑夜里奔走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