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读后感3000字!
1年念完麻省理工4年课程的小子说:“想学啊?我教你!”
今年的夏天好像比往年来得更晚一些,空气里高考的味道姗姗来迟,却劲头不减。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当年一个个挑灯苦读的夜晚,还有那个叫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茫茫题海。即使如此,我也不敢懈怠,一遍一遍刷着题库。只怕一个不留神,就会忘记点什么。
每到此时,我都对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学霸同桌艳羡不已。暗戳戳地质问,“同样是坐一排,同样是写作业、听讲,成绩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资质平平的我,并没能想明白这个问题,天真地以为勤能补拙,狠心地压缩本来就已经干瘪的睡眠时间。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整个高中生涯只记得迷离的睡眼。
看来勤并不一定能补拙,可有人学起来事半功倍,应付各类考试也绰绰有余,莫非真是天赋异禀。多年后,身为学渣的我终于慢慢解开迷思。因为终于有“天赋异禀”之人敞开心扉、倾囊相授了。斯科特·扬因快速学习而在少年时期就名声大噪,据说他曾经用10天的时间搞定了线性代数,用1年的时间学完了麻省理工整整4年的课程,成为麻省理工历史上最快毕业的人。
《如何高效学习》是他向读者讲述他的学习方法的著作之一。“LearnMore,StudyLess"是这本书的英文名,获得更多的知识,消耗更少的精力-这可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答案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好好利用大脑,学习知识,首先要了解一下信息的运作方式。作者从信息在大脑里的储存形式讲起,追溯到信息的来源和种类,以及针对不同的信息应该采用的学习技术,告诉大家高效率的学习实际是在为大脑建筑“高速公路”。
信息的来源: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测试是整体化学习经历的过程。真正的学习从拓展阶段开始,应用是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的地方,也是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信息的储存:信息的组织由小到大,以模型、结构、“高速公路”的形态储存在大脑中,构建知识网络。
信息的类型:观点信息、过程信息、随机信息、具体信息、抽象信息。每一种都对应适用的学习技术,多加练习,可以掌握任一类型。整体性学习技术:比喻法、内在化、图表;针对随机信息的有,联想法、倒钩法、信息压缩技术。几种不同的技术结合使用,事半功倍。知识从完全陌生到熟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拓展思维,也就是“整体性学习”,它与人的主动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整体性学习
我们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像计算机以1和0建造起来的线性世界,相反,它像大脑一样,神经元之间以网络的结构相连。各个学科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更像是相互连接的整体。因此,学习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事实,而是将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建立关联。
在各个领域的知识间建立起“高速公路”,也就是“整体性学习”。
无独有偶,投资大神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也曾说,要建立起“多元化思维模型”,提倡用各个不同学科的知识建立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
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里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查理·芒格
果然,大神所见略同。整体性思维是学习道路上的“神器”。
帮助理解
在已知的知识领域与未知的领域之间建立连接,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纵向拓展”,可以极大地提升理解程度。《如何高效学习》中用城市来比喻知识的关联程度。
经过“整体性学习”而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就像四通八达、秩序井然的大城市相互连接,想要通往目标地点有很多种不同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
而很多人无意识里的封闭式学习,更像是一座与外界联系并不紧密的小镇,想要去城里,只有弯弯曲曲的一条泥泞小路。想要进入这里的路既难走、又别无选择。如果某一些知识点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知识间接地习得,就意味着,此路不通就换一条别的路,一定可以理解得透;可如果它只是以“孤岛”的形态镶嵌在大脑中,想要探之一二,可要费好多心思,并有可能事倍功半了。
提高兴趣
某些领域,我们学习起来游刃有余甚至兴趣盎然,可以滔滔不绝地讲给别人听;可有些学科,不管老师怎么教,题怎么做,就是提不起兴致来。
归根结底,这些“讨厌的学科”被我们的大脑孤立了,当它成为一个交通闭塞、混乱不堪的小镇时,你自然不愿意经常去光顾。按照“整体性学习”的方法,新知识被“强制”地与已有的知识网络建立连接,“新面孔”一次次地被“老朋友”引荐,很快也就成了相熟的朋友。
现代企业理论对很多商科的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大多数人认为理论即无聊又难背。可一个对达尔文主义选择论深有心得的人,如果用进化论的观点来学习现代企业的演化过程,一定不会觉得太枯燥,甚至可能兴趣盎然地作为课题来钻研。
实际应用
物理考试中有个题目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一个学生答道,“把气压计扔下去,开始计时,直到听到落地声,用重力公式计算高度”。
这题旨在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气压的知识,于是老师给判零分。学生不服,找到了老师理论。
老师问他,“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解答这题吗?”
学生想了想说,“可以拿着气压计去敲建筑物设计者的房门,问问他建筑物有多高;或是在气压机上栓一根绳子,顺着建筑物往下,直到地上,看看绳子多长;或是用绳子当钟摆,用钟摆运动测量。”
老师于是给了他满分。
有人听了这个故事嗤之以鼻,这可不就是抖机灵、耍小聪明么!
可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前提、没有假设,更没有出题人试图考察你能否掌握某个知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哪种原理,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先。这也是《如何高效学习》中提到的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这种看似“抖机灵”式的应用,其实是对知识的整体性掌握,比“标准答案”难度大得多。毕竟,如果你只有锤子,那世界也就是一颗大钉子了。
知道了学习达人们和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整体性学习”,那么该如何为知识搭建通道,建立关联,进行拓展呢?
赖以生存的比喻
《如何高效学习》共介绍了6种帮助理解记忆的方法,其中“比喻法”让我眼前倏地一亮,紧跟着“噗嗤”一笑。
虽然在1980年,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前,隐喻(比喻)仅被看做文学中的修辞手段,人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早在佛说六相、耶稣形容天国时,就使用过比喻的手法。就连作者倡导的“知识的高速公路”也是一种类比。
比喻可能是伴随着人类智慧和想象力而来的。古代思想家施惠说,比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最早讲述原子概念的科学家,由于原子围绕电子核展开运动的结构,便将原子的基本结构类比为太阳系的图示。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都只是在灵感突发的时候“下意识”地使用出比喻。要想学习“整体性学习”,构筑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整的知识架构,我们要将比喻融入到认知的过程中。也就是,“强制”地建立联系。对应的,拓展得相对完善的体系,会有更多的知识点,也就更容易寻找其中的“共同点”,使用更丰富的方式发生连接。
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掌握了“整体性学习”的框架基础和技术以后,斯科特·扬非常负责任地提醒大家,要想持续性地“获得得更多,消耗得更少”,还应当建立良好的习惯。
“开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用来工作学习的能量是有限的,要珍惜能量、善待自己的身体。同时杜绝“开夜车”等不良习惯,通过合理的休息、运动来适当增加可利用的精力。
“节流”:杜绝让有效时间白白溜走的拖拉行为,合理安排作业,规划学习日程。用相同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可以通过将同类的工作归类汇总,批量处理,提高效率。
自我教育:学校里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生更大的课堂在学校以外。只有不断地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才能保持终身成长,一直有所进步。自学时要有面临更大困难和挑战的觉悟,积极利用有效资源,战胜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按照目标逐步前进。
《如何高效学习》创造性地用“整体性学习”思维将大家拉出传统学习的误区,远离死记硬背的“被灌输式”学习,相信运用斯科特·扬的学习技术,考生们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更轻松地应对考试,进入社会的人也能逐步完善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养,终身进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