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读后感3000字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读后感3000字!

作者:小写的FEELING

书的副标题是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但是与此同时,沃尔特·艾萨克森又在开篇的时候说,把达芬奇定义成一个天才,其实是对他的亵渎,因为达芬奇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令人眩目的事迹,都来源于他的勤奋以及对自然孜孜不倦的观察。

这是一种褒奖吗?或许是吧,按照副标题的推理逻辑(当然也肯能副标题来源于沃尔特·艾萨克森笔下层层累计的达芬奇的形象),达芬奇用惊人的勤奋为这个世界呈现出了他的前辈画家们未有表现出来的奇幻和真实。或许对沃尔特·艾萨克森而言,有一个让人很难忽略的阅读感受,会让他有一种事与愿违的尴尬。经由他包含情感的描述,并不能够增加读者对达芬奇的好感。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列举的达芬奇的”未竟之作“是因为他的完美主义以及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实现他的创意——这种理由在反复出现之后,没有能让人觉得达芬奇对于自我的要求有多么高,而是让人瞠目结舌于他是那么容易分心,而在一件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太简单就会因为另个乍现的灵感,于是半途而废。由于在文艺复兴的那个特殊年份,艺术家们的收入来源或有赞助者,更多是接受一些工作的订单,达芬奇也不例外。所以,他那些被半途丢掉的活计,不少是因为有了订单所以才立项推进的,这里不难看出他自诩为时尚典雅魅力的同时,有着何其傲慢的姿态,于是对契约精神不屑一顾。

提到赞助人,另一个关于达芬奇其人生平描述的缺失又显现了出来。沃尔特·艾萨克森描述达芬奇刚出道的时候,曾经不屑于同期画家徒菲利皮诺·利皮所表现出来的对赞助人的谄媚,后者常常会把美第奇家族成员作为画作里人物面孔。沃尔特·艾萨克森说,列奥纳多缺乏用画作讨好赞助人的能力,没有在任何其他作品向美第奇家族表达过敬意——这是他无法像波提切利、菲利皮诺·利皮和他的父亲菲利波·利皮一样享受到美第奇家族慷慨赞助的原因。

但是当他到了米兰以后,对新的赞助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则表现出了惊人的热情,他在大量的寓意画里都用到了卢多维科的脸孔,而且基本上后者的脸孔在画作里都代表着智慧以及美德。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沃尔特·艾萨克森很清楚明白的把卢多维科描述成一个暴戾的东主——那么,达芬奇忽然的世俗化演变,是因为惮于卢多维科的残暴,还是佛罗伦萨的惨淡经历让他学会了向现实低头?

而后的章节,达芬奇又继续表现着那种傲慢、不屑和难以协同的契约精神。沃尔特·艾萨克森完全没有考虑这种转变后面的动因,也没有像他试图挖掘和描绘达芬奇同性之爱或少年梦呓背后的衍生意义那样,费尽心机——这令得达芬奇在他的笔下,怎么看都是一个完全不可爱的傲慢的脱离人文的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关于散漫性和不断分心的描述,加剧了一种不好的感觉,那就是达芬奇是真的配不上他所享有的盛誉。

当然,达芬奇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是让人钦佩的。虽然他在透视上的某些成就,对于中国画的表现方式来说,没有什么稀奇。虽然他那些让人惊讶的诸如直升机或扑翼飞机的图纸,原来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盛大的舞台效果——其实这就决定了,有些理解或许是后人为了让达芬奇的惊世骇俗更显扎实,于是编派附会而来。虽然,他那种为了画马或者说做马的雕塑就要去解剖一匹马的行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诡异感。

尤其当沃尔特·艾萨克森用包含爱慕和热忱的文字,去详细的分析达芬奇的解剖结果,甚至当他在后文写到达芬奇是如何继续痴迷于解剖学,另其为他的绘画完美主义服务的那些案例的时候,令阅读体验的不适感持续累积。比如沃尔特·艾萨克森写到达芬奇想要了解眼球的结构但是又苦于无法克服眼球在解剖时候的形变时,达芬奇采用了把眼球浸入鸡蛋清然后煮沸使之凝固的方法。

虽然说这种忠于达芬奇本人笔记的描述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基于沃尔特·艾萨克森此书的目的是想要藉由达芬奇的事迹和笔记,呈现出一个足够引发更多赞叹的达芬奇形象的目的,读后感www.simayi.net就实在是差强人意,甚至有点适得其反了。毕竟,为了画画去解剖一匹马,为了了解百岁老人于是在他死后解剖他的尸体直至尸身腐烂到无法继续……这些行为实在是有悖普通读者的承受力,加上那些半途而废的事迹,只会让人感慨,好吧,所有伟大的人都是经不起细究的。

不排除一种可能,这本书仅仅旨在还原达芬奇在求知欲领域的惊人执着。就好像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前言部分的陈述,他写就此书的基础,是达芬奇流传至今的笔记。这些笔记,不仅仅记录了他的日程,还包括有他对绘画技巧的探索,各种观察比较的结果,实验的想象或者描绘,想要成为一个工程师或军事家或水利专家的野心、解剖结果的图览……

当沃尔特·艾萨克森如此翔实的再现了笔记里的重要信息,并且在新的变化出现的时候,即刻去回顾之前曾经有过的现在被推翻的达芬奇自己的记录,这提供了达芬奇绘画思路演变的时间线。比如他的晕涂法是怎样从匠气十足的清晰轮廓里一点点形成自己的主张,比如他是如何纠结于肌肉的真实感和律动感于是竭尽所能的把自己可以看到的人物状态都画下来,再比如他是怎样在透视领域和黄金分割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天赋——因为一开始的达芬奇的画作,也是很僵硬的,这倒是契合了本书的副标题,凡人是怎么变成天才来着。

然后,这本传记就变成了一本可以用来浅析达芬奇作品的鉴赏指南。比如用稀薄的颜料多次上色,比如用指腹和掌缘去勾勒轮廓和明暗,比如借助钉子和线条把透视法则发挥到极致,比如如何在构图的时候考虑到看画的人的视角——这很可能是蒙娜丽莎成为传奇画作的一个关键点,达芬奇痴心于光学和透视之间的彼此关联,基于自己对眼球解剖的第一手资料,然后让蒙娜丽莎的眼睛在光影瞳孔的细节下,产生了“看着你”的魔法。很可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艺术鉴赏等同于另外一个词,昏昏欲睡。

那么达芬奇究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呢?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只可惜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这本传记没有提高读者对达芬奇伟大程度的共鸣,而是让人没来由的叛逆起来——一个半途而废的达芬奇,一个散漫的达芬奇,一个兴趣广泛却又缺乏恒心的达芬奇,一个充斥着各种恶趣味的达芬奇,一个缺乏包容心的达芬奇……与此同时,沃尔特·艾萨克森还解释了那些被后人认为具有“穿越属性”的伟大火花,其实只是为了服务当时贵族们盛大的表演需求,而那些和几百年后类似的实验手法,也没有成功摆脱“没有很多现实意义”的疑云。

于是,或许是更真实的达芬奇,而这个更真实的达芬奇则在讲,那个被捧上天的达芬奇,其实是无知的世人想象出来的……

唔,好像就是这么一回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