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读后感3000字

《天生非此》读后感3000字!

作者:豆友201410138

14年前,一位41岁的母亲,因吃过量药品,倒在家中。当时她3岁的女儿,独自在家中,无人照看。

14年后,一位25岁的母亲,也因吃过量的药品,倒在家中。当时她11个月大的儿子,也是独自呆在家里,无人照看。

而这位25岁的母亲,就是14年前,那个3岁的小女儿。

而女孩举行葬礼的church是她结婚的church,而这个church也是她母亲举行婚礼和葬礼的地方。

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宿命般的必然?

这是生来如此吗?还是天生并非如此?

倘若放在以前,我首先想到的是和遗传有关,会自然而然地和基因挂钩,可当我阅读了英国作家奥利弗·詹姆斯撰写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后,却有了不同的认识,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多角度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有迹可循的事件。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具有多重身份,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等。他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理查德·道金斯认为,人类不过是行尸走肉,空有躯体而毫无灵魂,我们繁殖培养后代也不过是DNA的单纯传递。

不过,不同于理查德·道金斯强调DNA的重要性,奥利弗·詹姆斯更多的认为后天的养育方式对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极大的影响,无论结果好与坏。即,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受到的养育方式。

该书分了七个章节。每一章作者都会抛出一个特定的主题,并在章节末给予相应的方法。例如:为什么我们总和父母一样?家里的“小恶魔”是如何养成的?我们在家中扮演的角色等。

在讲述为什么父母与孩子越来越相似时,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即子女如同人质一样竭尽全力地通过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征,同父母也就是“绑匪”建立感情联系并获得他们的喜爱。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学习来实现这种目的。

子女和父母是不对等的关系。子女需要去迎合父母,去认可父母和听从父母,以期得到父母的保护,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继母不友好对待孩子的场景。孩子小心翼翼地做事情,生怕哪里做的不好,惹得继母生气。更不敢忤逆和违背继母的心意,哪怕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也不敢反抗。因为反抗的代价,是加重的责骂,加倍的惩罚。

久而久之,孩子也不再反抗,知道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劳,只是一味地去迎合继母,取悦继母。

二、父母的不友好对待和关爱对孩子有直接影响

有人曾在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中,强调:家庭是人生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

身边有一对结婚的朋友,家里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夫妻俩经常会因为生活中的琐碎,不顾想象地破口大骂对方,丝毫不顾忌孩子是否在身边。

而另一对结婚的朋友,哪怕夫妻双方分歧再大,也不会在孩子面前不顾形象地大声指责对方,而是趁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双方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不以暴力解决问题。

有人说,"管理好你的情绪,让心情舒畅,让人生优雅。心态决定情绪,情绪决定心情,心情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生活。心态好,一切安好。"

试想一下,两个家庭中的孩子,一边是成天充斥着不友好,充斥着对骂,家里的氛围不明亮,不要说晴空万里,只要不是黑云滚滚,已经是很感谢了。而另一边是其乐融融,虽有争吵,却不是争个你死我活,脸红脖子粗,而是有商有量,在和风细雨中解决。

两个家庭,却是不一样的氛围。一边积极阳光,一边消极抑郁。时间久了,两家的孩子能一样吗?父母最优秀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而不是言行不一。

从小被不友好对待的孩子,长大之后,比起没有不友好对待经历的孩子有暴力倾向的概率较大。而从小在被关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情感更充沛,共情力也更高,人格也比较健全,情绪也比较稳定。

三、受虐儿童会不断重复过去的场景,希望这一次结束能变得不同。他们可能会让自己身处一个与过去十分相似甚至相同的人际关系或者是场景中,又或者通过刺激他人来让他们重现父母对自己的不友好对待。

而文章开头的引子,那个小女孩并非是家中仅有的孩子,为什么是她和母亲的离世方式近乎一模一样,为什么不是她的另两个姐妹呢?

在小女孩年幼的时候,母亲因着和父亲婚姻关系的破裂,她们一直处于一种颠沛流离的状态,不停地搬家,从一个国度搬到另一个国度。

在此期间,她和母亲呆在一起的时间较长。母亲会经常责骂小女孩,如果她不能及时地回应母亲,达不到母亲的期待时,母亲就会生气,甚至变得刻薄恶毒。母亲还对她进行精神不友好对待,如果她反抗,母亲对她的不友好对待就加深。

另外她曾亲眼目睹母亲3次结束生命的场景。由于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影响,她觉得自己要对此负责。和姐姐和妹妹不同的是,她对于母亲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没办法在母亲离开后,适当地表达她的哀伤。

再者,幼年时遭受到的不友好对待和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使她与母亲产生了强烈的身份认同。让她想要重复这种不友好对待以期获得不同结果的欲望占据上风。

如何避免重蹈父母的覆辙这一问题,作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你究竟和父母有多相像?原因是什么?

作者建议在一张纸上,写出父亲的5项积极心理特征和5项消极心理特征。写完之后,再写出自己的5项积极心理特征和5项消极心理特征,从而进行逐条对比。

针对得出的相同特征,进行原因的分析。部分原因是在家庭结构中自己定义或者角色扮演不同,有的原因是,父母言传、身教、身份认同、不友好对待及关爱的影响。

对于问题严重的人,作者建议采用心理疗法。

二、寻求外界帮助,找心理医生等

我们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良莠不齐,国外的这一行业相对规范完善。作者建议接受心理治疗,但是治疗的关键不是你采取哪种方式,而是通过与心理医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准备好揭开问题产生的童年根源。

三、将“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心理转换为“我很好,你也很好”的心理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同时,想起一句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现实生活中,你横看竖看,怎么看都怎么觉得那个同事很滑头,觉得配偶对你的态度很冷淡,朋友总是背叛你的样子。在你看来,这些问题都是对方的错,你是正确的。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作者看来,并非单一性的问题。在书中作者提到,如果将这些问题和你的童年经历对比思考,可能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可能你的父母对自己的配偶态度很冷淡。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用认知行为疗法来摆脱自己的困扰。

除此之外,作者在讲述一个家庭中,为什么小孩子很容易变成"小魔王"时,提到了重男轻女思想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失衡。这一点我深为赞同。

在我们国内,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这一思想还有着很深刻的残余。如果生的是男孩子的话,爷爷、奶奶会乐得开花,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较多;如果是女孩子,就会没那么重视,甚至有时候会直接忽视小女孩情感需求。

之前听朋友讲自己的婆家,头一个是女儿时,婆婆和公公都没有问候产后的她,更没有去拥抱那个刚出生的小女孩。当二胎是儿子时,还没出生的时候,公公就帮忙张罗着联系hospital,甚至给孩子已经买好了长命锁。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父母那得到的爱不一样,得到的关怀程度不一样,孩子怎么可能对父母怀有同样的爱意,又怎么可能以同一种方式对待父母。有时候孩子会故意以搞破坏的形式,来博取父母的注意。渐渐地孩子会变本加厉,也就有了“小恶魔”的雏形。

能量守恒定律,你付出多少给孩子,孩子自然就回馈你多少。所以也不要责怪孩子表现不够好,不够乖,不够爱你。怪孩子之前,先检讨一下自己。

很多时候,父母离婚了,子女也离婚了。父母有抑郁症,子女也患有抑郁症,或者子女和父母在其他方面不幸的方式一模一样。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会觉得是有基因遗传的因素在作用。

但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中,给我们理解原生家庭以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开辟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视野。

当我们下次面对相似的问题,更愿意去追根溯源,去探究这个表象下面是不是有其他隐藏的因素。例如,这个孩子的家庭成长背景,和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双方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等。

就如同很多事情一样,表象下面都隐藏着根源动机,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教会了我如何理解原生家庭,如何理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以后的人生路程中,也对自己如何教育后代有启发作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