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3000字!
看书的习惯是近几年才养成的,做书摘的习惯是从看历史小说才开始的,然而,写读后感或者说写书评却是我一直望而畏却的事儿。我这人记性不好,按理说应该多做记录,但我总怕写着写着就变成了作者的搬运工,把故事浓缩把道理掰开,却乏于揉进自己的一知半解。于是我便安慰自己,记住的便是看进心里的,记不住的不是不重要就是当下领悟不到的,所以记与不记又有什么打紧的呢。不过如今既然打算写点什么,那要不就从看书开始吧。纵使引不出什么新的见地启发,单纯的记录分享也好。
《苏东坡传》置于书架可是有些年头了,刚买的时候不爱看传记,如今才把它翻出来读,应该也不算晚吧。因为只有真心想看的时候,才是你与它相遇的最好时机。林语堂归纳出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但这些还远不止描绘出那个完整的苏东坡。只是有一点我们该明白,苏东坡至今不曾被人遗忘,甚至提起时对其多抱有钦佩与敬爱之情,这绝非仅是学富文工所能做到的,更不会是鸾凤飞举、权倾四野所能达到的,而是他行走世间屹立天地的高尚品格和赤子之心所决定的。“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上苍垂爱,刚好他兼而有之,故垂范千古亦不足为奇了。他是清辉朗耀,是光风霁月,是璞玉浑金,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的词自学生时代就背过很多了,或豪放或婉约,歌尘世诉衷肠,寄情思道心愁,怀古惜今,唱尽人间风物。脍炙人口的都倒背如流了,这回聊聊不那么家喻户晓的词赋。有那么两篇小文觉得甚是可爱,一篇是《黄泥坂词》,一篇是《浊醪有妙理赋》。
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不到一里半的泥洼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小路——黄泥坂。苏东坡被贬黄州后,脱去文人长袍,摘去文人方巾,套一身农人短褂,隐去士大夫身份,做起了乡野村夫。耕作之暇,贪杯酒醉,父老呼起而歌曰:
……路悠悠其莫往来兮,守一席而穷年。
时游步而远览兮,路穷尽而旋反。
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苏之我嫚。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
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
纷坠露之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于是蹶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
岁既宴兮草木腓,归来归来兮,黄泥不可以久嬉。
草为茵块为枕,颇有以天为被地为床的潇洒不拘吧。明明过得清苦却偏偏能乐天达命。读完有没有想起陶渊明的那篇《归去来兮辞》。在生活态度、处世之道以及文学创作上,苏东坡都是深受其影响的。相似的情操品性和人生阅历,导引出相通的精神追求和处世哲学。
苏东坡嗜吃贪杯,写过好几篇酒赋。他不但好饮酒,还在闲暇时自己酿造,情趣使然,也拜银钱所迫。曾试做过橘子酒、松酒、桂酒、真一酒......好不好喝的也不打紧,志不在此,重在其中的乐趣。据记载尝过他做的蜜酒的人发生过几次腹泻。客观评价,酿酒业里只能算是个外行中的内行吧。开篇“酒勿嫌浊,人当取醇”,从浊酒取醇,滤做人生之“淳”,万事万物之中皆可窥处世之道。他的金樽里又岂止是酒,胸中有沟壑,杯中尽乾坤。酒赋中摘录几句:“伊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座中客满,惟忧百榼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我欲眠而君且去,有客何嫌?”读罢甚觉正如赋题:浮生妙理自在浊醪杯盏间。把日子过成了诗。
按路数,我该顺着话说夸苏东坡豁然洒脱、乐天知命、不慕功名利禄、安贫乐道,清雅脱俗......诚然,这些也确是他的品格,但我想说的是,世道浇漓,人微力薄,是他被命运选中,若可以,哪个男儿愿半生蹭蹬诗酒田园、出世无争。自古以来,文人志士有大丈夫精神兼济世之情怀。年少初客长安,入仕以为济世,大丈夫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若有的可选,又怎甘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有的选择是主动的,有的是被迫的,有的则是心有不甘而故作洒脱的,有的却是要顾及颜面而半推半就的。后来几经起落,他也明白看透了,若君不可以佐,宁做医卜执技之流,簿书奔走之吏,也不愿委身庙堂任侍读之职。可能那时是气话,日后却是没的可选。
最后一次贬谪远放儋州前,东坡信中写下:“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这大概就是遗书了吧。关于死亡,我们总是讳莫如深,安土重迁,黎民之性。神宗熙宁元年,因丧父丁忧去职得返故土,此后半生的三十余年里,宦游四方,再没回过那片巴蜀之地。我们常说生于斯,长于斯,必葬于故土,魂归故里。但苏东坡的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肯定不只是唱给寓娘的,也不光是说给自己的吧。关于家风,以前我理解的太片面。想起闻父对闻一多从政入官时的诫勉:“自幼勤学苦读,终成国家新文人知识者。读后感www.simayi.net无论中国之局面再怎样的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宁肯固守清贫,也万勿为一时一世之荣华富贵,做下有辱闻氏子弟清明之气、遭万夫所指之事。”道理识字的人都懂,但每每读到时却总是内心激荡、感动不已的。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世家大族代代沿袭的诗书礼乐、克己复礼,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化是浅之又浅的,财富爵位的世袭更是最不足为道的。紧要传至后代的是品行、是精神信仰、是处世之哲学,是守志不移弗纳于邪的清正之气......递授思辨之能力、独立之人格、刚正之气节,教后代得领门路以探得灵魂深处最接近真实的自我。不必想不负众望,清明此生可求不负己望已足矣。众人都做好自己,亦可得众盼所归之世风。故家风正,世风清。
一日东坡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曰:“都是文章。”,不然。一曰:“满腹识见。”,不然。朝云曰:“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一辈子不合时宜,这句话看到过两次,一次写闻一多,一次说苏东坡。心底里说不出的喜欢,道不尽的钦仰。先生赞韩文公辨浩然正气,殊不知后人觉,君亦为在天之星辰,在地之河岳!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北斗以南能几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