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读后感3000字

作者:浔潆

读书时并不喜欢历史,因为那时学习历史的招数只有——背背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想想得背多少呀!更何况单纯的背书,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好处,以至于毕业后,历史基本在生活中逐渐消失。

然而就像“年少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剧中人”所说的一样:年近而立,我突然醒悟学习历史,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一个人的眼界格局。

提升眼界和格局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依靠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而来的经验教训,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经验来总结成我们自己的经验方法。单纯依靠自己的经历去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经历都是有限;而利用别人的经验却没有这个限制。

学习别人的经验,从历史入手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正如林语堂所说:历史就是循环,今天发生的事情,从前都发生过,或者将来还会发生。中国浩瀚的历史海洋,已有无数的历史先辈为我们留下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借鉴,那么如何去学是个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无论学习任何知识,最快速的方法是在正式学习之前首先建立起一个知识的框架,一是可以减少我们对一个新领域的不了解,从而茫然查找撞壁的时间;二建立了框架,学习的时候不容易跑偏,碎片化的时间也能有目标地往框架内填充知识。

最近我在看由柏杨写的《中国人史纲》,发现可以用这本书来做历史知识方面的框架建立。柏杨(1920—2008),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代表作:《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柏杨版资治通鉴》等多部著述,一生主张“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中国人史纲》第一次出版是1979年,是柏杨在近10年的牢狱过程中所写的,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总共有800多页的内容,囊括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大历史:以100年(一个世纪)为纪年单位,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讲起,至20世纪初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为终。

我觉得这本书和其他的历史书有几个很不同的点:

1、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书的一开始,柏杨是这样写“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宇宙飞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看到宇宙飞船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很快产生代入感。学习历史有时学不进去,很大部分原因是疏离感,因为历史一般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不容易理解,但是借用一个现代化的东西一下就拉近了我们和历史之间的距离。

紧接着他从地理上介绍了中国,先是看到日本列岛,紧接着朝鲜半岛,中间就是中国,书中有段文字是这样的“如果是2月天气,我们在太空船上会眺望到,最北的黑龙江千里冰封,那里的中国人还穿着皮衣皮靴,从口中吐出的热气会立刻在睫毛上凝结成冰。而最南的珠江这时仍滔滔奔流,那里的中国人正额上淌着汗珠。”

有没有觉得关于中国的地理分布很快就能在脑海中浮现,而且南北差异一目了然,这样的描写文字通俗易懂,完全不像用专有名字那样繁杂难懂,让人很容易就接受并沉浸进去。

2、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

在这本书中,柏杨使用的是世界公元纪元的划分方法,而不是以往我们常用的王朝、年号分法,这种分法让历史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晰。

大多历史书都是以中国古代王朝号、国号纪年,比如我们一般是用朝代歌来帮助记忆的,“夏商周,春秋战;秦朝以后是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夏辽;金元明清二十朝。”这个朝代歌我们只能用背的方式去记住,虽然顺口溜很容易上口,但还是有记错的可能,因为单纯从文字上我们是无法区分先后顺序的。

另外各朝代的年号有重复以及多次更改的现象,比如建平元年,在公元前6年用过,公元后330、386年、398年、400年等等也用过,所以说起建平元年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哪一年;比如武曌(武则天)在位十六年,改了十四次年号;更甚至,528年北魏王朝,一年之内改了三次年号。想想要如何去记住能劝退多少人。

所以柏杨是用公元纪年代替中国年号,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能让我们对历史上的事件有一个时间先后的清晰认知;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同步对接世界历史,和西方同纪元的历史对上号,有助于我们用更开阔、宏观的视野去看待历史,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原正统王朝。

3、以“人”而非以“事”为主体的叙述方式

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不是事件的历史,人才是事件的主体,事件是由人带动着变化、发展、终结。因而在《中国人史纲》中柏杨除了用公元纪年的时间顺序来讲述历史,另一条主线就是以“人”为主体讲述历史,这可以从书名上就看出端倪。

在书中,柏杨将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参与了中国历史的人都统称为中国人,而不是以各色人种来区分,从而实现了作为人的一种平等性。在历史的舞台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曾经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着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人,这样一想,久远历史中的故事,似乎就多了那么一些温暖和血肉。

上面这几点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读了《中国人史纲》之后觉得这本书值得推荐的一些地方。但当你在网上搜索的时候,你也会发现这本书的评价褒贬各半,反对这本书的人认为这本书的观点激进,充满了柏杨的个人偏见。

的确在这本书中,柏杨的言语犀利尖锐,在某些观点存在偏颇,比如对儒家思想的几乎全盘否定。但这是有缘故的,一是柏杨本身的性格执傲,好出风头,秉持“以骂世来救世”的写作旨趣;二是这本书的写作环境是监狱,身处监狱个人心态、以及客观环境难免造成个人性格激进些。

但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说的:“一个人应能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这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即使柏杨写作此书有他自己经验的狭隘性,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中国人史纲》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部分。

我们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因为每一本书都带着写作者本身的观点、偏好,所以我们才要秉持着质疑的心态去看书,多看几种不同的观点角度,多吸收不同的经验弥补个人视野上的狭隘。

对于历史的学习更应该如此,古代历史本身就非我们亲身的直接经历,又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由他人撰写而流传下来的,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自己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局限,因而我们更应该放下成见,多汲取不同的意见才能拼凑出更完整、真实的历史,才能更有助于我们真正利用好这些过去的经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