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岐妤
两个狡猾的骗子利用了所有人的虚荣,欺骗了愚蠢的国王,让他相信他赤裸的身体上穿着一件华丽的衣服。很多时候虚荣战胜了理智,掩盖了真相。因为虚荣,所以很多人极力掩盖自己的无知,希望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无所不知的智者。
人都是带着面具在这世间行走,我们很难窥视到别人面具之下的面孔,那么在不为人知的背后,人们又是一副怎样的面孔呢?日本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一个猫的视角,用猫精明冷冽的眼睛去讲述面具之下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真实面孔。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发人深思,读之令人会意一笑。在这风趣幽默背后,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嘲笑。《我是猫》,一只猫冷眼旁观地看着自己的主人苦沙弥,一个被胃痛折磨的教师。以及围绕苦沙弥而出现的精神生活空虚、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高高在上、虚伪的实业家和他的妻子“鼻子。”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明治时代各个阶层的虚荣。
《我是猫》就像香水一样,分出了前调,中调和尾调。
1.前调,最先散发出来的味道——幽默。
文章中大量猫的独白,语言风趣幽默。饱受胃病折磨的苦沙弥尝试了各种道听途说的方式,去治疗自己的胃病。每天长时间地待在书房之中,但是看到书就打瞌睡。
幽默的《我是猫》,但是作者夏目漱石的生活却充满了苦闷和心酸。他同喜剧大师卓别林一样,幽默感染了别人,却无法让自己摆脱困境。幽默是他内心的渴望,苦闷是他无法摆脱的现实。
夏目漱石出生在现在看来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有四个哥哥。在日本只有长子能继承家业,次子作为后备。其他的男孩要过继给没有男孩的家庭收养,他前后被送养给了两个家庭做养子,直到10岁才回到亲生父母家。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像夏目漱石的学生芥川龙之介,被誉为“日本的安徒生”的新美南吉。儿时的经历对于他们后期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后期的夏目漱石饱受抑郁和胃病的折磨,痛苦不堪。他渴望从这些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他的作品以幽默见称,或许是从他的“悲”中生出来,聊以自慰的稍许解脱。
2.中调,前调之后出现的味道——文人的无趣。
苦沙弥的家成了一群文人集聚地,他们既不聊国家政事,也不聊民计民生。他们主要的话题是一些琐碎之事,打诨插科。读到这一段,会下意识地想起冰心写的《我们太太的客厅》。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如夏目漱石笔下的苦沙弥、寒月君、迷亭君。寒月君为了一场话剧演出,专门用物理理论去向两个文人,论证小说中谈到的上吊方式的合理性。而这两个门外汉,还要不懂装懂地进行附和。
猫最后总结道:
“人这东西,为了消磨时间而强行摇唇鼓舌,为不可笑之事而笑,为不好玩之事而欢,此外一无所能。”
3.尾调,最突出文章特点的味道——讽刺。
讽刺的是什么呢?自古以来,文人就像《爱莲说》中描写的那样:“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但是在猫的眼中,这些文人摘下文人自恃清高的面具,蹲守在某个角落之中,一如被他们所不齿的车夫、车夫的老婆、实业家金田、金田的夫人“鼻子”一样。他们会为了一时的虚荣,逞口舌之强,一争高低。他们为了显示自己见识广博,不懂装懂。
书中有一段描写,迷亭君最喜欢信口开河,装作一副知识渊博的样子。苦沙弥问他,如果别人恰巧知道怎么办。
迷亭君说道:“那有什么?届时只消说和别的书混为一谈了就是。”
他们这些文人就像猫所说的样子,“牡蛎式的主人”,内里软弱,外表却显得刚强。
“主人也好寒月也好迷亭也好无不是盛世逸民,他们虽然像丝瓜那随风飘摇俨然与世无争,但实际上同样既有俗念又有贪心。竞争之念、好胜之心在日常谈笑中躲躲闪闪欲盖弥彰。进一步说来,同他们平日斥为俗物之人乃一丘之貉——在猫看来委实可怜的无以复加。”
夏目漱石的在中国的影响力,除了作品本身,还在于精彩的翻译。翻译是对一部作品的二次升华。翻译好一部作品,可能要比写一本书难的多。因为,他不仅仅要把一种文字翻译成为另外一种文字;同时,他还要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传递了异国的读者;最后,好的翻译者还要把作者文字的风格表达出来。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国著名爱国诗人、翻译家查良铮先生翻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另外一位翻译者是这样翻译的: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王小波是这样评价第二位翻译者的:“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
王小波说的没错,第二种翻译缺乏一种诗意的优雅,和查良铮先生的翻译比较,文字缺乏调动读者情绪的力量。他只译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没有译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对于周星驰的电影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关于周星驰电影在大陆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周星驰的配音演员石班瑜。他夸张的声音,配合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完整地向我们呈现了周星驰电影的喜剧效果。听惯了配音演员的风格,当我们再次去听原版的周星驰原生电影的时候,感觉电影大打折扣。
有网友这样评论道:“周星驰有几部电影不是石班瑜配音的。感觉效果下降一半,尴尬程度上升了一半。”
这就是翻译的影响力,《我是猫》的翻译者因为翻译春上村树的作品而被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林少华,他陆续翻译了春上村树的38卷作品集。当春上村树的作品风靡全国的时候,我们被春上村树的作品所吸引和感动,其实我们何尝不是被林少华的译文所感动。
《我是猫》的翻译更偏向于书面语,用词讲究,读他的译作,那种遣词用语就像回到了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代,或者可以这样说偏向于古典文学。而林少华的这种文学风格与夏目漱石的风格很契合。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有这样一句话:“我既不懂法文,也不懂意大利语,但我能够听到小说的韵律。”
我们不懂外语,但是我们通过一个个的翻译者将全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传承。好的译者,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走进作家的世界,感受他真实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不会因为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字而被抹杀或者是扭曲。
鲁迅先生说:“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辞精美见称。”在林少华的译作《我是猫》中,我感受到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