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读后感3000字

最早听说袍哥这个词,还是小时候看傻儿师长。

对一句台词印象很深刻,叫“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意思是袍哥人家,干脆,耿直。这也成了川渝地区的文化特色。四川话里很多词都来源于袍哥的黑话,像氉皮(丢面子)、落教(合规矩)、搭手(帮忙)、扎起(大力帮助、袒护)、打平伙(AA制)......

袍哥会与洪门、青帮为清朝三大秘密结社,在朝廷眼里就是三大黑社会组织。你可能从金庸的《鹿鼎记》里听说过洪门,从《上海滩》里听说过青帮,里面的人物颇具英雄色彩。袍哥听都没听说过,怎么能与洪门、青帮相提并论?的确,袍哥会在现代的知名度非常小,连川渝本地人大多都不知道。因为袍哥是底层民众参加的组织,是底层人民团结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史书无农民,留下的文字也就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是情报类型的资料,缺少故事。建国以后,由于大家都懂的原因,对袍哥定性为黑社会,都是负面的官方档案,偶尔提到,缺少个人记录和回忆、文史资料、报刊等史料。再说了,也没有人敢写,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袍哥的历史也就断了。

真要说袍哥的影响力,比洪门、青帮都要大。民国时期,袍哥占到川渝成年男子的90%,几乎是人人入袍哥会,朱德、刘湘、刘文辉、邓小平的父亲都是袍哥。从对四川方言、四川文化的影响力来看,袍哥绝对人多势众。王笛的《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一书详细解读了袍哥这段历史。

我说是解读,因为这本书,主要对1946年燕京大学沈宝媛的毕业论文《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作解读,补充了很多背景。这篇论文应该是世上唯一一份深入袍哥会内部的田野调查,分析了一个袍哥领袖人物的生活史,而且是以西方的研究方法写作,客观中立,不参杂任何政治目的。这样的研究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

也就是说,了解袍哥社会,这本书是市面上最深入的。

一、袍哥是不是黑社会?

袍哥的意思是袍泽兄弟,来源于《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清朝时期还叫哥老会,打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号,在朝廷看来,属于黑社会。清朝灭亡后,袍哥在辛亥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度从秘密变成公开。民国后,政府开始禁止袍哥。原因众所周知。

但是禁止后,袍哥却并没有衰落,而是逆势发巨乳,一度达到巅峰。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四川一直军阀混战,今天你是老大,明天就被另一波人干翻。政府根本管不了基层民众,为了维护地方秩序,地方也不得不默认袍哥的存在,甚至雇用袍哥大爷来组建民团、收税。袍哥大爷成了基层领导,是地方政府与乡民之间的中介。

而基层民众也需要入会团结起来,这个月军阀A打胜了,收了税,下个月军阀B打胜了,又要来收税,每换一批人都要收税,那不是把民众往死里逼。当时的袍哥势力非常强大,甚至敢叫板上级政府官员。书中记载这样一个片段。1945年初,有位科长下乡去勘查土地,敲诈了一笔钱,想独吞。当地的袍哥首领非常不满,派人在科长回县城的路上抢劫了科长。科长向县长告状,但县长也很无奈,强龙不压地头蛇。

所以这个时期的袍哥会,不应属于我们通常理解的黑社会,专门干杀人放火那种勾当。底层民众嗨袍哥,目的很简单,为了寻求保护,老百姓受到欺负,官府帮不了,警察也帮不了,只能找袍哥大爷。后来政府官员、知识份子为了更好的生活,也纷纷加入袍哥。以至于川渝90%的成年男子都加入。

在四川还没解放时,共产党也提前做了布局,派了杜重石作为地下党加入袍哥,还以袍哥了名义,创办了《正义周刊》杂志。建国以后,袍哥作为一个能够与新政府对抗的社会组织,不可能让其长期存在,立场不同,一定要打压。

二、袍哥是压榨百姓,还是抱团取暖?

书中记载了一名袍哥大爷——雷明远。他是望镇袍哥的副舵把子。雷明远为人慷慨,逢年过节都会吃弟兄们吃饭,也经常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吃亏不要紧,面子一定要绷起。

雷明远难道很有钱?恰恰相反,雷明远只是个佃农,还要向地主租土地。只是租得多,有50亩,也请了长工来帮忙。这种成分就很难界定,你说他是无产阶级吧,他就有50亩地可以产出粮食,生活过得还算可以。你说他是地主阶级,但是土地又不是他的。雷明远充其量算个富农,没有耕地的富农。所以该团结还是该打击,不好说。

但是雷明远又有另一面,他自己背把枪,也杀过人。有传言说自己的女儿跟一个裁缝好上了,有流言说他们还干过不名誉的事。雷明远不问不审,不去查明真相,直接公开枪杀了亲生女儿。这要放到今天,连自己家人都不保护,还算是人吗?后来雷明远为了绷面子,又没多少收入来源,请客把家里都吃垮了,连佃租都交不起,最终走上吸鸦片的道路。一代袍哥扛把子堕落。

袍哥也分两种。一种是清水袍哥,参加的人都有正常职业,平常该种地的种地,该拉船的拉船,都是本分的老实人,底层百姓抱团取暖。只有遇到事情才会聚集在一起,比如找大爷主持公道,和其他社抢码头。雷明远就属于清水袍哥。另一种是浑水袍哥,打家劫舍、占山为王,这些事他们都干。所以笼统的说袍哥是好是坏,很难下定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地方政权靠不住,需要有人出来维持秩序。那个年代也有人吃不饱饭,自然也有人组团打家劫舍。他们都称自己是袍哥。为什么都要叫袍哥呢,我认为当时应该形成了一种袍哥文化。

三、什么是袍哥文化?

以前北方地区农村都是大家族,几百人,有宗族。宗族有一套宗法制度来管理族人,审判、处决都由宗族负责,政府都管不了,这就是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宗族以祖先崇拜作为文化来维系族人。

而在川渝地区,大多是清朝后移民来的,清朝前期统计的四种土著只有50万人。这些移民从全国各地来的都有。而四川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迁过来的家族不能拖家带口,只能是一些青壮年,大多是外地一个宗教的小部分人来了,然后在这里生根发芽。

所以四川没有大宗教。但是到一个新地方,总需要各种帮助,一个组织就显得非常重要。袍哥应运而生。袍哥其实是去中心化的组织,以堂口为一个组织,用仁义礼智信来区分不同堂口。各堂口之前相对独立。有时候他们互相争夺抢地盘,有时候他们也会联合起来。

并逐渐形成袍哥文化,来让社员团结在一起。袍哥拜关二爷,崇尚的是义气、讲信用。当然也很要面子,雷明远不查明真像直接公开枪毙女儿就是要面子害的。袍哥文化在抗日战争时突显。抗战前,川军的形象很不好,军纪涣散,士兵打仗两杆枪,一杆破步枪,一杆大烟枪。被外界称为烂丘八。可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川军却是主动请缀。杨森带着装备奇差的川军开赴淞沪战场,打得非常英勇,伤亡7000人,被国民政府评为除老蒋嫡系外最能打的部队。血战台儿庄之前的滕县保卫战,川军王铭章带着122师血战,日军调精锐部队滕县疯狂进攻,122师在外地作战,不受待见,连像样的装备都没有,有的甚至四五个人才有一杆枪。就这样的部队,抵挡住日军4天,全师除少数人突围外,都阵亡,王铭章也壮烈牺牲。就这4天的坚守,为台儿庄大捷打下基础。

靠的是什么?袍哥文化,说到做到,绝对拉稀摆带。

《袍哥》这本书作者没有提出多少自己的观点,更多是解读沈宝媛的论文,注水成一本书。也许是关于袍哥的资料本身太少,沈宝媛的论文是唯一一份深入到一个袍哥大爷家庭去调查而写作的内容。所以这仍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看着后面那十多页的文献引用,王笛下了不少功夫。写这种历史作品,都不能看能力就够的,有时还得看运气,运气好能找到某本史料就写得精彩,运气不好,可能就是平平淡淡的内容。

袍哥虽已成历史,但值得每个川渝人去了解,才能理解如今的川渝文化特点如何演变而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