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教程》读后感3000字

核心三问:1美的来源问题,内容或形式,自然或心灵,心理或语言;2美的标准问题,美或丑,绝对或相对,多数人的或少数人的;3美的实际功用问题,有无功用,什么功用。官能愉悦或理想赋值。价值理想或社会理想。

西方美学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三个阶段的转向。

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其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这一阶段,西方思想的焦点是探索超越于人与万物、给人与万物以存在根据的本体,解答世界是什么的根本问题。

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美学进入认识论阶段。思想范式由本体论范式转移为“认识论范式”,或者称为“人性论范式”。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休谟在哲学上提出,人的感觉并不能体现事物的任何内在属性,而只能标志出心灵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合拍状态或联系。“美并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不同人的心灵见出一种不同的美”;休谟认定,审美趣味的统一标准只可能在于人人都有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博克强调美的感性特点,认为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但他把审美的感性根据建立在人类的基本情欲上。他提出,人类有自体保存和群居两种基本情欲。自体保存是每种生物或物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群居是繁衍生存的本能。人类的自体保存本能是产生崇高感的根源,群居本能则是产生美感的根源。笛卡儿建立了审美主体,找到了审美活动的理性原则。在他看来,美虽然与主体的感受、判断相关,但其根本法则却是理性化的数学原则和逻辑学原则。

鲍姆加登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创立了美学,并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科学。但是,为了克服感性认识的不可靠性,鲍姆加登将莱布尼茨的“混乱的认识”与沃尔夫的“完善”概念融合起来,说明审美活动尽管属于混乱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却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和谐秩序,具有意象的完善性。

法国启蒙主义美学以狄德罗为思想代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于“美在关系”说。狄德罗认为,美的形态也有三种:第一种是同一事物内部的关系,它产生出“真实的美”,即事物内部构成的秩序、对称、和谐的美。第二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所形成的是事物彼此映照的美。第三种是事物与人的关系,它揭示着一种与主体情感活动息息相关的美。

康德认为,自然原本在认识领域只是显示为必然的因果联系,判断力却帮助人们发现这种因果联系的合目的性。《判断力批判》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

黑格尔以绝对理念为本体来推演人类历史和世界万物,认为绝对理念的自我孕育、自我异化、自我展开、自我复归,构成了整个世界的自然史、人类史和精神文化史。绝对理念是概念与现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美就根源于绝对理念,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同真一样,是绝对理念的一种表现方式,但二者有明显区别。首先,真是一种普遍性理念的对象,美则是理念直接呈现于对象之中,是理念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内在的融合。真使我们看到一个体现绝对理念的普遍概念,美则使我们看到一个显现理念的感性具体对象。其次,真是理念的异化,美是理念的显现。异化的意思是指理念以普遍性概念的方式外化为思考的对象,或者直接外化为客观存在。显现的意思,即映像或反映。在黑格尔看来,理念直接表现为普遍性的概念或外化为客观存在的外部对象是真,普遍的理念与它的外在感性现象直接处于统一体时显现和映现出感性的光辉则是美。艺术就不是用某种事例来解释概念而是去映现理念的光辉,艺术的美不是来自于所表现的事物本身的美,而是来自于理念的感性显现。

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西方当代美学所说的语言,是广义的语言;它不只是被理解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和手段,而更被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感性活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存在意义的生成、显现、保留、持存方式。在当代西方美学的视野里,语言具有一重性:一方面是符号,能传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意绪,显现人和世界的存在意义;另一方面又是本体,是人的“存在的家园”,是人生在世的生存实践。正是从这种意义着眼,西方美学史家们又常把“语言学阶段”称为“生存论阶段”。

本体论阶段西方美学的总体取向,就是透过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美的现象,直探永恒不变、普遍必然的美的本质和本体。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则认为,美的本质和本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审美能力,因为只有解决了人的审美能力,才有可能观照、掌握和认识世界的美,世界的美也才有意义。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的主旨就是探求审美活动何以可能的主体根据,追寻人的审美能力。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则不同,它的核心问题既不在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的美是审美,也不在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主体有怎样的审美能力,而在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只有当语言正确,才有认识和谈论世界的正确,才有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正确。从语言入手,直探审美和艺术的本体,而不在关心那个终极的、永恒的美之本身,也不再关心那种既定的、抽象的人的审美能力,就成了西方当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根本特征。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主要有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美学将语言置于美学思考的中心地位,但它主要关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给予语言以本体论的崇高地位,把语言置于与存在同等的高度,并通过语言的考察来揭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的生成、构成作用,揭示审美活动的自由超越的非理性本质。当代人文主义美学以人为核心、起点和归宿来探究审美现象。直接发端是克罗齐所创立的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科林伍德、柏格森先后提出“直觉说”,强调直觉在审美活动中的生成、构成作用。闵斯特堡提出“孤立说”,认为审美活动的关键在于主体以一种孤立的态度观照对象。谷鲁斯主张人在观看对象时的“内模仿”是美感产生的基础。立普斯提出“移情说”,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主体把情感移注的对象的结果。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美感取决于主体心灵与客体对象之间的距离。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本能,把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本质都归结为无意识的升华和转移。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认为人类种族代代相承的“原始意象”是全部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卡西尔以“人是符号的动物”取代传统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把非逻辑、非理性的生命活动看作审美和艺术的本体。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分析,把感性个体看作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开显其存在意义的过程,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审美和艺术是对存在的揭示。

当代科学主义美学将语言置于美学思考的中心位置,但它主要关注作为思想的表达媒介和意义的符号工具的语言,批判矛头指向传统美学对语言的误用。乔治•桑塔耶纳采取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美学立场,提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认为美感是非物非心的中性感觉经验,并强调艺术的物质体现,肯定美的功利性。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命题,以意味取代传统美学的绝对理念,认为艺术的本质只是一种激发纯粹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和纯结构。以前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美学通过“语言批判”,清洗了传统美学中的没有意义、不可分析、无法定义的概念和命题,推进了美学的科学化。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原理来分析艺术与视觉的关系,认为视觉只有把对象当作统一结构或整体来把握时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客观对象之所以能够表现人类情感心理,是因为世界的物理场与人类心理场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即异质同构关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