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的告白》读后感3000字

哪怕知道有读者在读完《假面的告白》之后再也不会读我的小说,我还是决心着手创作了。如果有读者说它“很美”,那么,他一定是最理解我的人。——三岛由纪夫

提起三岛由纪夫,人们想起最多的是50年前那场由他自己精心谋划的自杀。

他拥有上天赐予的非凡才华,45年的人生中曾四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20世纪最为外国所知的日本作家之一,是怪异天才,也是写作圈里的健身狂魔、跨界达人。

存于三岛身上的这些多重可能似乎也是他被频频谈起的契机,而阅读他的作品则是走近他、了解他最有效的途径。

他的文字总会让人觉得惊艳,人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情绪竟能被他用实实在在的词汇描摹得那样准确。尽管经历不同,性格迥异,却会给每个阅读他文字的读者一种“这就是我”的感受。

读者之所以能与他的文字产生深刻共鸣,是因为他的坦诚。

01、三岛是坦诚的,特别是在《假面的告白》中,他像是对自己过往的人生进行一场总决算一般,“以波德莱尔‘我是死囚,又是屠夫’般的双重决心,解剖自我”。

1949年7月,三岛在给精神医师式场隆三郎的信中写道:

《假面的告白》中所写的,除去原型的修改、将两个人融合成一个人之外,其他都出自我自己的体验,是对事实忠实的详细叙述。

《假面的告白》

无论是戴着假面的真挚告白,还是告白出的一个假面,都是三岛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纵观这部“告白”,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直都在练习如何表演成一个“正常”人。

我不得不违心地表演。别人眼中认为我在表演的,实际上是我想归回的真正的我;而别人以为自然状态的我,才是我表演出来的

自小被祖母“占有”,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的童年是“阴郁”的。

活在祖母的控制欲下,他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祖母禁止他同周围的男孩子玩耍,并特意为他挑选玩伴。他更喜欢独处,从书中开拓自己的“世界”,为童话故事着迷,肆意沉溺在读书、幻想之中。

去堂妹家玩耍,周围人便会像对其他男孩子那样要求他。他戴上“假面”,装出一副男孩子“该有的模样”,与她们玩起自己一点都不感兴趣的“打仗游戏”。

中学时代,当荷尔蒙过剩的男孩子在一起议论“巴士女售票员”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他又试图操控与自身不符的意识,却说出一番令同龄人错愕的话。

“生而有之的不安定”驱使着他,带着一种“紧迫感”。面对喜欢的人,他心里想的全是“应该怎样做”,暗自发誓要既不带着爱也不带有欲望地效忠自己内心的“导演”。只是最后,他再一次逃离,却又在自己二十三岁生日那天,下定决心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他人一样——去冒险。

无力、焦躁、抑郁、无解、恶性循环……这些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绪也困扰着他,令他挣扎。此时,写作对他来说便成为活下去的手段。

1948年9月,三岛辞去大藏省职务,开启了自己的职业作家生涯。那年他23岁。现在看来,他所清算、描绘的,恰好是自己的一半人生。

02、《假面的告白》一出版就震惊日本文坛,评论家花田清辉称“《假面的告白》开启了日本文学领域里迟到半个世纪的‘二十世纪’”,福田恒存更是期待三岛由纪夫可以“以《假面的告白》为起点出发,自由自在地运用这个假面”。

三岛没有辜负评论界的期待,他靠的不仅仅是惊人的天赋,更是自小培养出的自省与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一点从他与川端康成的往来书信中便可窥见。

1925年出生的三岛由纪夫与1899年出生的川端康成相差26岁,二人通信始于1945年。这年,三岛20岁,川端46岁。即将迈入20代人生的三岛已从高等学校升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

日本战败半年后,21岁的三岛在信中向川端吐露了对自己当下状态的忧虑:

一旦开始创作,便会觉得一股强烈的不安,仿佛自己空空如也,连一个依附之处也没有。这就是尼采所谓的“赐予太阳的孤寂”吧。我觉察到受读者欢迎的幸福还非常遥远,这种感觉甚至让我爱上了孤独,尽管那只是一个极其短暂的瞬间。

1947年,三岛22岁,这年即将毕业的他也同如今的青年一样,对未来抱有深深的不安。劝业银行考试落榜后,继续准备高等文官考试的他亦有自己的纠结,总在质问自己:

面对你那蚂蚁的眼泪般少的可怜的文学上的工作,以及给予你的那个名不副实的(即便如此,离世界级作家这一奢望也还非常遥远)新进小说家的美名,难道你陶醉了,因此而轻浮了,不安心学习了吗?

1948年,入职大藏省仅仅9个月的三岛,还是决然选择了文学。那时正在酝酿的,便是《假面的告白》。它像一份诀别礼,三岛在其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要揭露出“人们谨慎的、噤若寒蝉的事”。

仅仅序文,他就书写了十八种,最长九页,最短一页。

被三岛删掉的序文手稿(拍自《知日》:“我永远都是少年,永远都是十六岁。我说的一切也请不要当真。”

这是他十八种序文里的一份。纵使矛盾苦恼,也仍要保持那份骄傲的心境——这是读完这份序文最深刻的感受。不过最后,他又抛掉了所有的手稿,不再附序,而是援引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热心的忏悔”作小说的开篇。

03、天赋、持之以恒的努力、坦诚地对自我进行深刻挖掘,三岛把自己的心打碎,融进血液,一笔一笔在稿纸上书写。

《假面的告白》问世70年来,关于它的解读,似乎仍有可以挖掘的空间,围绕它的讨论也从未停止。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自此,三岛再也不是那个瘦弱的少年。他开始锻造自己的肉体,他开始创作戏剧,开始成为演员,成为三岛由纪夫。他用很多很多个“假面”活着,他想要无限的活。

细江英公镜头下的三岛由纪夫

了解日本文学的读者经常会把《假面的告白》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放在一起品读,因为两本书都被定义为“自传体小说”,也因为二人之间那场和平的“冲突”。

这唯一的一次见面也被三岛由纪夫写在随笔《我经历的时代》中。1946年12月14日,21岁的三岛见到37岁的太宰,当面对太宰说:“我不喜欢太宰先生的文学作品。”

三岛并不喜欢那种“隐约灰暗的、抒情的、哀婉动人的”情调,他向往的是“死亡、黑夜和热血”。

1948年,太宰治写完《人间失格》,6月13日同山崎富荣在玉川上水投水自尽,这是他第五次自杀。

同年8月,三岛接受了河出书房编辑坂本一龟(坂本龙一的父亲)的长篇邀约,写下的长篇,就是写尽自己自卑情结的《假面的告白》。

从时间来看,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测三岛写作时会隐约意识到太宰的“死”,《假面的告白》也许是他对太宰的某种回应与纪念——太宰先生,你看,这是我暴露自己的方式。我才不要向人间撒娇求爱,我只想把过去的自己留在“死的领域”,我要靠一个又一个的“假面”奔向“生”,我要永远的活!

《假面的告白》中如实刻画记录下的青春已然成为三岛的假面,给予他前行的勇气与信心。自此,他在文学里热烈地追逐心中的“美”与“暴烈”,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他戴着假面、在“舞台”上的奋力“表演”。

或许,这也是人们喜欢三岛的原因之一。他一生都在努力追寻自己心中的绝对,就连最后的“死”,某种意义来说都是一种“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