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性》读后感3000字

少走弯路,认识人性的规律与特性。

阿德勒在《洞察人性》的序言中写到:“让普通人也能对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是本书的宗旨。”这种普及心理学知识,致力于将心理学应用于改善大众的想法贯穿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之中。

个体心理学对于人性中的普遍现象以及精神分析学中最核心问题都有睿智而精辟的阐释。深入浅出以及落到实处是个体心理学的理论特点,阿德勒创建的个体心理学没有太多晦涩的概念,适合直接面向大众。一切人性问题都被阿德勒从最初元素处打碎重组,他提出了新的思维角度,回避了弗洛伊德将性驱力作为核心的理论观点,个体心理学中没有涉及到经典理论的力比多能量经济学的问题。但是从经典理论分离出来的过程中,阿德勒保留了对于无意识的重视,认为无意识依然是决定性的内部力量。

阿德勒理论着眼于改善人性弱点,他的文风简练而自然,思想宽广而实用。他提出症状会被来访者利用从中“受惠”从而导致治疗阻抗;他提到追求卓越是人的根本动力之一;他提到出生次序会直接影响到性格塑造等等重要的观点。

阿德勒希望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帮助那些经受痛苦的人战胜心灵的束缚,希望心理学启蒙可以运用到改良社会之中。超越自卑情结,超越优越情结,超越错误的认知模式,跳出自身与历史的局限,在逆境中寻到一束光,这是阿德勒心理学所倡导的核心理念。

童年不如意十有八九,不幸的重负以不同的方式压在幼小的心灵之上,阿德勒对于那些先天残缺的儿童尤其抱有同情,身体障碍会成为孩童心灵难以承载的痛苦,最后会压垮幼小的心灵。心理障碍总是滋生于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承受各种先天不足者身上,帮助弱势童年走出逆境可以挽救一个人,以及未来的一个家庭。

区别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中立解析以及潜意识欲望挖掘,阿德勒的心理学带有一定的“教化”色彩,除了分析外,个体心理学希望能够唤醒来访者的意志力,因为意志力不仅决定咨询成功与否,也决定个体的人生将走向何处。阿德勒以心理学家的视角给大众启蒙,批判错误的人际模式、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专门著述来指导家长与老师的教育方法,某种程度上而言,阿德勒也是一位教育家。

阿德勒师从弗洛伊德,因否认把性驱力作为中心的观点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方向。阿德勒的理论带有普通心理学的特点,避开了性驱力的解释体系,偏向于“可观察”的心理元素,重新构建了一个关于人性的解释体系,他把对于心灵的研究称为“人性科学”。

以《洞察人性》一书为例,对于人性的“拆解式解析”过程中,阿德勒分别研究了以下概念:心灵的基本概念、心灵的功效、心灵目标、心灵的社会性、社会感、世界观的构成要素、幻想、梦、移情与认同、催眠与暗示、自卑感、优越感、游戏、专心、健忘、无意识、天赋、性别、攻击性、虚荣心、嫉恨、嫉妒、贪婪、憎恶、回避、焦虑、怯懦、幼稚、温顺、快乐、情绪、宗教狂热、分离情感、联合情感等。在这些概念中,大体上是从人的内在特性以及外在适应性上来阐述人性特点的。

相比较而言,阿德勒理论整合度不高。比如科胡特理论可以将一切细分概念都统摄到自体这个总概念之下,自体心理学完成了“体系化”。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打的都是“寸拳”,心灵这个概念则充当一个篮子,心灵概念把各个部分兜揽起来,仿佛是把理论“散装出售”的,这样的著述方式适用于将心理学面向大众传播(又比如温尼科特也是如此)。散装理论像是一串葡萄,每一颗都具备各自的糖量,读阿德勒作品可以一颗一颗的品味到它的甘甜。

阿德勒理论非常丰富,在总结读书笔记过程中,笔者决定挑选出令本人最获益的几个概念进行简单梳理。

1、早年记忆

阿德勒写到:“记忆与评判这两项功能,对人们的心灵不可或缺,因为人要跟自己身边的环境相适应。记忆是人们预防灾祸的必备条件,据此能推导出如下结论:每个记忆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隐藏着一种无意识的目的,要么是为了激励人们继续这么做,要么是为了警告大家吸取教训,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这点昭然若揭...我们发现,相比于其他方法,记忆是最为有效的揭示原型生活习惯的方法。对于了解生活习惯来说,回忆童年时代的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从阿德勒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对于心灵的理解中带有“适应观”,记忆功能带有提高适应性的学习功能,认为记忆服务于适应环境,心灵在这里就像是一个自适应系统。个体心理学主要分析的重点在于主体间性问题与社会化问题,重点讨论人与外部的关系,这一点是区别于经典理论讨论的人对于内部驱力的关系。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个体的早年经历,生活史调查会被作为诊断与分析的依据。阿德勒同样注重早年经历,他将早年记忆作为可以直接分析的心理素材,经典理论分析方向主要在于自由联想与梦境,也就是主要作业于潜意识领域。阿德勒提出的对于早年记忆的分析带有深入解读的维度,他认为个体念念不忘的早年记忆中有核心性格的显现,对于早年记忆的直接分析拓展了精神分析技术范围。

早年记忆有很多,但每个人都只会选择性的铭记几个“典型记忆片段”,这些片段记忆作为个体独特的心灵印记直接反映出个体内在的精神面貌,读后感www.simayi.net早年记忆是个人性格的寓言。比如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中,男主角印象深刻的记忆是小时候目睹爸爸用棍子猛烈打死一条蛇的情景。这个情景是一种强烈的施虐与惩罚的意象,它包含了处理冲突的暴力态度,实际上也标记着儿子内心深处对于阉割的畏惧,父亲作为捍卫者与强权者的姿态中参杂了观察者的施受虐幻想。多年以后,那个打蛇记忆情景依然鲜明而深刻,它构成了主角心灵的“典型情景”。打蛇情景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其中有弱者的畏惧与疼痛,也有强者保护姿态中的施虐以及迎敌对战的果敢。打蛇这个典型情景不断呼应主角人生路途上遭遇的事件,记忆中这种激烈对抗的态度伴随着着男主角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的摩擦。早年记忆是个人的寓言,它带有很强的启示性与概括性。

2、自卑情结

“情结”表示人的心理郁结,弗洛伊德将三元关系典型动力冲突概括于“俄狄浦斯情结”之中,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性驱力与攻击驱力在三元关系中的交织。荣格也曾经描述过个体的情结,他认为情结碎片带有能动性,它仿佛是一个插入到人格中的异物,像是一个恶性增生的肿瘤,与整个组织不相协调。俄狄浦斯情结阐述个体人格结构在三元关系中的处境,情结碎片则阐述个体人格内部坏死的子人格,对于情结的阐释各有不同。

阿德勒提出一个新的情结概念,他认为【自卑情结】是普遍存在的心理情结,自卑情结是“人格的底色与漏洞”,自卑情结像是一块早年伤疤,像是一个缺失的洞,需要个体发动极大的力量去填补。自卑是每个人都会遭遇,自卑情结产生于人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的挫败感,追求卓越所引发的攀比心理在早年的兄弟姐妹之争中存在比较明显的体现,竞争挫败体验以及在无力处理环境压力所留下的无能感会导致个体自卑情结的产生。

自卑情结或阻碍人的自信与勇气,导致退缩与回避;或促进人的补偿欲望,形成一股奋发的推动力。自卑情结是需要超越的绊脚石,就像珍珠蚌为了克服沙粒的疼痛而不断分泌体液而造就了珍珠一样,一个人对于缺失的补偿同样可以换来一番作为。

追求卓越的过程会产生另一个相反的情况,假如一个人早年获得了优势但却陷入到优势心态而变得自我中心时就导致了【优越情结】。优越情结不能接受挫败,为了回到自我感觉良好中甚至不择手段。优越情结的傲慢与狭隘是阻碍人生的一种病态,扭曲的攀比之心会将人拖入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对于虚荣的贪恋会吞噬掉个体大量能量。

阿德勒写到:“一定要铭记一点:在生活中,所有孩子都处在不利的地位,难以独立生存,除非能从家庭中得到某种程度的社会感。孩子的脆弱无援总能让人真切感受到,生命伊始,所有人都有深刻的自卑,只是程度多少不易,终有一日,所有孩子都将明白,面对生存的挑战,只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孩子奋发向上,就源自于这样的自卑。孩子为获得人生的平和与安全,将采取怎样的方法,孩子将确立怎样的生存目标,将通过何种路径朝这种目标进发,都取决于这种自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