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3000字

作者:一只可达鸭

我喜欢合上书概括一个故事,这件事情我常干。两个哑巴,一胖一瘦。一个古怪的咖啡店的老板,一个男孩子气十足的女孩,一个疯癫的共产主义者和一个为黑奴权力殚精竭虑充满使命感的医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和理想,能说话的人之间误会与隔阂并不能消解。他们把所有的秘密说给瘦哑巴听,他成了上帝,最终带着所有人的秘密孤独死去。没人理解过他。

故事从胖哑巴被送进精神病院开始,到胖哑巴病逝,瘦哑巴开枪自尽,孤独人们走在各自孤独的路上继续求索结束。

不是悬疑和推理小说我是不怕被剧透的,从开始走向终点,故事无非是那么些模模糊糊的原型。情感如何传递,故事如何讲述,小说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我更关注这些。所以我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它是一本讲孤独的书。但我在夜晚的灯光下,在很多书里都读到过这种感觉,没什么新鲜的。我还知道这是个很多人把自己的心事说给一个哑巴听,最后在所有人都把哑巴当作全知全能的上帝的时候,哑巴开枪自尽了的故事。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倾诉很多却悄然消失在我生命中的一个无比重要的人,还有一个旧识,在知道自己的同学自杀的时候流露出的无比震惊悲伤的神色,所令我异常反感。所以我跑去看了这本书。

知道这是作者22岁的处女作时的我有点震惊又有点羞愧。

回想起来自己在20岁的时候心中对一些问题的困惑和厌恶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点,那时候我想来想去想出来一个自己在梦里借一个疯女人的手杀掉一只猫的故事,疯女人的故事讲来讲去也没有太讲清楚,猫的特点写了又写总是没说明白,但最后从梦里醒来的时候我觉得挺满意的,因为只有做梦的那个我是真实存在的,我真的在小时候捡回家过一只猫,我妈不给我养,我放在车棚后面结果猫被人偷了。我一直觉得我没把当时困惑矛盾和愤恨的感情彻彻底底表达明白,有些浮夸,但那还是我迄今为止写过最满意的关于自己的东西。

有了那一次写故事发泄情绪的体验我就开始喜欢看别人写故事了,即便用任何方式去表达,表达所处的时代,描绘周遭的事物,透过他人之口叙述,创造全能上帝的视角,也躲不过把自己的一部分情感和认知投射在外物之上。

自己直抒胸臆的时候常常词不达意,说完以后总觉得这话说得不对,那话非我本意。很多我也来不及解释了,也无从解释。

之前有个人带我看《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推荐我了《无姓之人》《阿甘正传》和《驴得水》,他和我分享过一集《黑镜》,我曾经蹭着他的ipad看过很多集《马男波杰克》。分道扬镳之前他让我去看《芳芳》。我一直觉得除了我爸和一个从初中认识的挚友,那是我认识了最久的人。

加缪和萨特也曾经是挚友,后来分道扬镳了。荣格和弗洛伊德也曾经惺惺相惜,后来却成了学术立场上的敌人。我说这些的时候并非自比这些伟人,只是偶尔会在脑海里脑补他们分分合合的样子,某一刻的感觉也能让我和《心是孤独的猎手》给我的感觉联系起来。更多的就无需赘述了。

正值那个动乱的二战年间,马克思的思想在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年岁未满二十的出生在做珠宝商生意的美国南部家庭(我猜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文艺少女,除了感受到孤独以外还关心着各种社会问题和时不时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于是她想着这样一个故事:

资产阶级在剥削劳动人民,工人的生活处境堪忧,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个叫杰克·布朗特的怪胎一直致力于告诉所有人真相,他满怀激情,热情又疯癫,读后感www.simayi.net但却不认为有革命的必要。本尼迪克特·马迪·科普兰医生,一个黑人,一直感受着美国社会在种族问题上的冷漠和不公。他曾经也觉得可以通过影响别人的思想从而改变黑人们的精神,进而改变他们的处境,但是他的尝试失败了,他想着更激进的行动,但也充满迟疑。布朗特和科普兰似乎都是积极寻求改变的人,但科普兰关心的问题却并不是布朗特在意的,他们各执一词,并不认同对方的解决办法,争执不下最终不欢而散。

咖啡店的老板的老板比夫·布兰侬始终对怪人充满了兴趣,他照顾布朗克,也关注着米克·凯利,老婆骤然离世以后一直便一直对米克·凯利抱有微妙的情感。米克·凯利对此浑然不知,甚至对比夫充满了厌恶和排斥。米克·凯利是个男孩子扮相的少女,有个做钢琴家的梦想,心中有一方只留给自己的净土,或许在性格和经历上这个女孩更像作者本人。哈利和米克之间充满青春悸动的一段相处的故事很感人,哪怕并没有什么结果,却像极了我印象中它理应最美好的样子。

在最后,米克没有了对音乐的共鸣,比夫也不再对米克怀抱奇异的感情,黑人医生回到了家人的身边,有些痴傻泐,那个他曾经给颁过奖的黑人少年死于暴乱(一个关于黑人精神和理想的作文大赛),共产主义的拥护者心中充满希望和困惑地重新上路。他们每个人都因哑巴的死而改变了命运的轨迹,虽然他们到最后也不知道哑巴为何而死。

我觉得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是悲观的,比克的长大伴随着失去了一些灵性的东西。她和比夫的和解也是因为比夫不再对她有超乎一般人的关心。种族问题令人扎心,但似乎毫无出路。一个更高级的理想终究幸存,并且上路了,但前途未卜。

以上,我对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做着自己的注解。可能这是我对世界的看法。至此,尽量避开了那个连接这个复调故事的核心人物,那个哑巴,最后开枪自杀的哑巴。这些似乎是镜像的人物都将自己的心事说给哑巴听,把哑巴当作自己最知心的朋友,把他当作上帝。没有这个哑巴,这个故事就不至于孤独。

我在故事的后半段想过一些关于哑巴的其他结局,瘦哑巴辛格的胖希腊朋友安东尼帕洛斯最终离开了疯人院,他们俩最终隐居在了别处,从此成了另类传说。这个结局太淡了,其他人纷繁复杂的故事缺乏一个不可抗的转机,似乎无从收场。

终于有一日那些前来与哑巴不断倾诉的人们发现了哑巴并不是他们心中的神,并不能听懂他们说的全部的话,甚至不能理解他们的言行和对他产生的奇妙寄托。有一天大家突然感到辛格在听他们倾诉的时候,表面礼貌的微笑下不是深谙世故的睿智而是疏远礼貌的茫然,可能他们从此对这个引诱他们不断掏心掏肺的哑巴充满了愤怒和羞愧,从此知心而善意的上帝变成了诱人堕落的魔鬼,遭人唾弃,被集体要求审判。这可能是另一幅群魔乱舞的画像,那这个小镇上的人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啊,那黑人对同胞的同情,流浪人的共产理想,少年之间的爱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除了虚伪和造作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还有一种结局,就是书上的结局。对辛格的死,我的注解。

一个孤独的哑巴与另一个哑巴相依为命,辛格的朋友安东尼帕洛斯被送去疯人院以后他与四个人物的关联才开始了,辛格给他的好朋友写信说:“我把所有到场的客人都想成了你的样子,我的好朋友”。辛格还告诉他的好朋友,那个心中满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是个疯子,却觉得与他有共同的秘密。辛格不懂音乐,米克却觉得他懂音乐。那个黑人医生爱看的书,辛格一本都不爱看,他爱侦探小说。

孤独的化身只有一个,那就是辛格。他只有那么一线活着的理由,就是精神病院里自己的朋友,所以那个晚上得知朋友去世后,他平静地自杀了。人和人之间没有真正的理解,痛苦无法共通,要么蹒跚上路,一个人孤独前行,要么在某一刻爆发,然后终止。

若是我去想为什么哑巴死了。因为哑巴必须死,如此其他那些人,带着作者的很多面,才能继续上路。

其实我在很多书里都有感受过孤独这个主题啦,在加缪的作品里,在朋友安利的卡夫卡的短篇里,在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的一生里。他们的孤独我觉得是更高形式的孤独,他们的文字我认为更有张力。只是麦卡勒斯在写成作品的时候怎么说是个同龄人,年代隔的也不算太远,就产生了有点像顾影自怜的惺惺相惜。

但我构思不出来这么丰富的世界,不能把这样的孤独表达出来,想象不出这么精妙的故事。如果我问你,你看过《心是孤独的猎手》吗,可能我希望你看过,可能我想和你做朋友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