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读后感3000字

说来惭愧,其实我顶看不起通俗小说,觉得通俗小说相当浅薄,只能予以人快感。如果非要看,也恨不能像《挪威森林》里所说,作者死后三十年这书才能读。繁花却是10年后的作品。虽说看不起,还是爱不释手地读完了。

其实很难说清《繁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体上讲是旧上海的一个圈子里的人物。里面的人物盘根错节,出场很多,且关系混乱。大体上分的是两条线叙述,一条从主角阿宝、沪生的小时候讲起,经历了十年动乱,家庭友谊恋情随着时代的变更而变更;一条从阿宝、沪生长大之后讲起,讲他们圈子里的女人,还有一些酒桌修罗场的故事。两线并进,前一条线追赶后一条线,最后合拢做结。

本书语言多用沪语方言,让我很是感动,看过用北方话写的,用粤语写的,但是用沪语写的很少。虽然每天在说,但从未想过这些语言可以被记在纸上,什么“瞎七搭八”“瞎三话四”读起来都可以念得出。虽然是用日常口语,但是语言的使用一点也不随便。作者在跋里面说,是想用古代话本的味道来写,算是一种语言的复兴,其实他想复兴的不只有古代话本,这个后面再说。

我一直认为小说最主要的是塑造人物而非讲个好故事。这里的阿宝沪生其实更像是旁观者,他们看着身边的人物的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像是《红楼梦》里的贾雨村,由此展开有所牵连。由于出场人物过多,我就挑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来说。

印象最深刻的是阿宝童年的邻居伙伴蓓蒂。最开始读到《繁花》就是被阿宝和蓓蒂在房顶上看远处黄浦江,晚风吹拂,“抚慰少年人的胸怀”,阿宝叫蓓蒂下去练琴的情节所吸引。其实蓓蒂一直是个很抽象的人物,在书中出场不多,像是阿宝的读小学的妹妹,会弹钢琴,冰雪聪明。但是阿宝却一辈子忘不了她。等他成年后,很多女人问他为什么不结婚,又都听说他忘不了小时候邻居家的小妹妹,阿宝都笑笑不谈。蓓蒂出场不多,但是小小的角色有许多传奇色彩。十年动荡的时候,蓓蒂的钢琴被抢走,她就托了关系去寻,到那个地方发现钢琴太多找不到,于是她一个个掀开来弹弹看看,她的琴上被她刻了一只小鱼。这段情节后来被朋友小毛想起,觉得这个情节就可拍一部颇具艺术性的电影。蓓蒂的落幕也是颇具魔幻色彩,当时邻居姝华姐姐和阿宝说是凭空消失的,那时候蓓蒂的父母辈带走调查,蓓蒂和她的保姆绍兴阿婆是凭空消失。前一夜,蓓蒂和姝华说阿婆要变成一只黄鱼自己就要变成一只金鱼,在黑夜里的时候会被一只黄猫叼走,一直跑到黄浦江将她俩放生。姝华不信,说是讲童话,蓓蒂让她看自己的脖颈,说是有咬痕,姝华因为天色看什么也没看清,只闻到一股浓重的鱼腥味。结果姝华转头,蓓蒂和绍兴阿婆都不见了,那个池塘里却多了一条黄鱼和一条小金鱼……这就像小时候听的鬼故事怪谈、鲁迅笔下的美女蛇一样,当时半夜读的我吓出一身冷汗。就像当年读苏童的《城北故事》,里面有一个含恨跳河的十二岁女孩化为幽灵,在小镇里神出鬼没,为整本书填了许多鬼魅色彩。

我当时以为蓓蒂后面还会出场,就像电视剧《老爸老妈浪漫史》一样,花个九季时间去讲自己如何碰上自己的真命天女,阿宝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去找回青梅竹马蓓蒂,蓓蒂可能是身边的任何一个姑娘。可是蓓蒂一直到结尾都没有找到,几个童年的伙伴也是风雨沉浮……我才了解到,蓓蒂或许真的像是那个幽灵一样,她是某种代表纯真洁净的意象,她就永远是弹着钢琴冰雪聪明的小妹妹,是主角阿宝在经历凡尘琐事的之后最向往的形象。就像是《红楼梦》里的秦可卿,不,或许要更纯净一些,应该讲是晴雯化作的芙蓉花神。

由于对蓓蒂印象深刻于是禁不住多写了些。为什么觉得这本书像《红楼梦》,就是因为它里面写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像是独守空房耐不住寂寞的少妇银凤、真假结婚好几次的汪小姐、看似百般贴服实际卖弄情感最后坠楼的小琴、经历过花场风云最后信佛皈依的李李……一切的人物都构成了上海的百般姿态,繁花一名或许意味的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看毕想想,或许给本书排也能排个“上海十二钗”出来,且每个人都可以写上几句古典判词。

看过《十三邀》访谈金宇澄的那期,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金宇澄老师对渣男的评判,说渣男这词顶不好,将很复杂的人性都用这一词压扁了。读后感www.simayi.net在这部小说里其实做的很好,没有任何的价值判定,也没有极强的说教意味,其实本书的大部分情节放在今天进行公众讨论,就会被骂成是渣男渣女,一下子就没什么味道了。但他只是将故事叙述出来而已,让各位看看这些复杂的人。金宇澄老师想要复兴的有语言,比如在节目里的举得“明眸善睐”,说是本来很好的传统词语今天的人都不用,也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意思。像古代小说,《红楼梦》里王熙凤的穿着,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描写都是很好。现代中国的故事不必完全模仿西方的小说。而《繁花》也做到了,里面的许多描写很是古典,包括小毛抄的词,姝华背诵的诗歌。

之前看过唐诺先生的访谈,说起《繁花》,说是太悲伤了,好像一点希望都不给。此书取名为繁花,结尾处小毛去世,李李出家,的确给人繁花散尽的感觉,很像《红楼梦》,最后白茫茫落得一片干净。但我还是很喜欢这部书,我甚至觉得唐诺先生会因为文化隔阂不能欣赏这部小说。前半段阿宝沪生童年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许多小时候的事情,像是被催着练琴,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抄诗歌,还有绍兴阿婆好像也在哪里见过。这是专属于上海的故事,我可能也不能完全感受到。之前看过周迅的电影《苏州河》,感叹当时的上海有味道,新旧交替,一切向上,苏州河又是这样的温柔,这样有人情味,是适合发生奇情的地方,也是适合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地方。想到之前看王家卫要翻拍《繁花》,我举双手双脚反对。他可以拍出野性的《重庆森林》,暧昧的《花样年华》,但软糯的《繁花》或许不是这么搭了。这部要是翻拍电影,一定要拍出起码《苏州河》的味道,是要让现代那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用来回忆的,要记住以前上海的样子。我觉得娄烨来拍也挺好。

我很喜欢这本书,据作者说其实本来是些零散的茶余饭后的闲话故事,拼凑在一起。有时候我也想写这么一部小说,此生如果写这么一部,不论褒贬,也是足矣。

最后放上穆旦的诗,这首诗在文中出现多次,可是我一直琢磨不透。读的甚至觉得很拗口,语句不通。但这或许是在说反抗,书中的姝华姐姐用诗歌反抗时代的悲剧,金宇澄老师用诗歌来反抗现代日渐贫乏的语言,照这么讲,唐诺先生所谈的完全悲剧也没什么道理。可是我只想到这么多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