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读后感1000字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通常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在我读到如上在各种讨论女性的语境中,已经被引用烂了的句子时,我二十一岁的生活,在疫情下铺天盖地的新闻、小城镇封闭寂寥的空气、和让人厌倦的私情的重创当中,到来了。

《第二性》书籍.jpg

我并非一个专业的读书人,我只是纳博科夫口中“在文字中对号入座”的愚蠢低等的人。读书对我来说,青春期以前,是躲进逃脱现实的堡垒的自觉,热衷幻想的时期过去以后,就只是为自己解疑答惑的需要。在读到波伏娃这本著作之前,我已经不计其数的,在各种场合听过她的大名:哲学家萨特的终身情人、开放性关系的践行者、最著名的女性主义者。于是二零年代刚开始的多事之冬——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读书时候——我说,好吧,关于我的二十岁,我必须要得到点儿什么解释了。

我手上的中国书籍出版社版本把《第二性》分为上下两卷,第一册在神话、各民族的历史,和动物生物学中,试图发掘出一个女性的形象。由于涉及自然科学和庞杂的历史,读后感www.simayi.net这部分实在佶屈聱牙,难以细读,在译者前言中,也提到1986年第一次在国内出版该书以后,都是指除去此卷只译第二卷,实在不冤。着重讲一下第二卷——当代女性。波伏娃基本按人的生命生长,从孩童写到了中老年,并且谈了世俗意义上边缘的女性角色存在的原因,诸如妓女、情妇。作者的基本观点就是,当今世界中,我们所谓的女性,在对外发展时,是被低估的、被生造出来的,当她们对内(内心)审视时,则是充满矛盾的。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毋宁说是逐渐形成的。

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的。波伏娃把这句话写在整卷的开篇,在书的结尾又把大部分男人否认和女性是手足的论调拿来起头,无疑可以判断这个“逐渐形成的女人”,不算是一个中性名词,它包含了大部分人可以想见的,对女性的成见。懦弱的、情绪化的、被庇护的、没有理性思维的、不知进取的。当然也包含很多在两性得以分配到的品质中,大部分出于人的本能的描述,都已经分配给了男性。(我在这里不想用优劣去定性一个品质,在基因决定论中,“有用”比“好坏”更好理解,所以本能这个词很重要。)攻击、占有、创造,都是人的本能,如果它们在一种社会下,只能是男性化的品质,那么我们就说男性同时占有了人,男人,而女性则变成了第二性。

很多人在面对“塑造”这个词的时候,会反驳说,“男性也是被塑造的!”事实上,社会形成性别刻板偏见和“性与第二性”属于不同的两个维度了。社会化以后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期待,这是两性共同承担的。而成为“aman”以外的一个性别,是女性在她的一生中,不断和本能博弈的结果。

博弈,是我认为最贴切的一个词。这种本性和相反的处境之间的对抗,在少女时期就开始了。作者:OneCat_jiojio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本站内容纯属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处理)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